#24 从阿波罗登月计划说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北京时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此次从发射、采样到返回,全程将历时约53天,嫦娥六号也将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

在我们为嫦娥六号兴奋的同时,互联网的另一面,对阿波罗登月的质疑却从未停止。五十年前,美国“阿波罗计划”第一次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实现在月表行走,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是美苏太空竞赛的必经之路,但确实因为如此复杂的技术、政治、经济背景,后来 50 多年再没有人类登上过月球,而这也成为了阴谋论对阿波罗登月造假的质疑起源。

从不可能会迎风飘扬的美国国旗到没有大气层却也看不到背后的星星,从光照下存在多路重影到宇航员在月面行走时并没跳出明显高度,各路“专家”通过道听途说加上基于美苏争霸的自嗨阴谋解说,试图向观众证明阿波罗登月涉嫌造假。这些经不起推敲的言论,从不敢与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技术细节面对面;但因为阴谋论的出发点不在于科学质疑,而在于通过吸引眼球、怀疑权威而达到阴谋论目的,因此,各类不堪一击的假说从未停止。多年间,NASA 也在不断努力,公布了大量的任务影像、录音和科学证明,而阿波罗计划采回的岩石样本,也在各个外交活动中赠予了世界各国,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其的研究也验证了样本的真实性。NASA 也在不断推动公众教育计划,而到近些年来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在内的多个探测器对月面的探索和回传数据,也都从高分辨率图像和采回的岩石样本上佐证了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

由于阿波罗任务涉及的复杂科学和技术细节使得普通大众难以完全理解,因此剧本化的阴谋论甚至会显得更易于理解;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天生倾向于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在政府和大型机构涉及的情况下,阴谋论似乎更具“吸引力”,此外借助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夸张描述的电影、书籍等,再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些都造就了阴谋论持续存在的土壤。对于阴谋论者,其最热衷的一个质疑是“几十年前都轻松登月,现在再登月证明一次,不应该更简单吗?”,但殊不知考虑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现代的登月任务不仅仅是重复历史,还需要带有更先进的技术目标,比如构建可持续的月球基地等。此外,考虑到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昂的成本与预算,以及国际环境下竞争加剧、政治管理等决策因素也愈加复杂,这些都表明当下的登月任务,其挑战难度无法简单地与50年前相比。

不过,即便任务艰巨,世界各国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仍在不断探索,这里面存在着科学、哲学、经济、人类生存与战略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太空探索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发展,以及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性质;同时,探索其他星球可能给地球上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资源耗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在驱动技术创新方面,为了满足太空探索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常常可以带动其他领域进步,例如人造卫星技术就推动了通讯、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再回归现实,在经济上,太空探索也能带来潜在的经济回报,比如开采稀有金属和其他资源,以及开发太空旅游业;最后,从国际政治角度来看,太空的军事和战略价值让许多国家把太空探索视为提高国际地位和确保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管是作为人类繁衍存续的战略选择,还是帮助人类反思自我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角色,抑或是上文提及的各类细分领域的收益,太空的价值都是巨大且持续存在的。

50 多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成功登陆月球时说到“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时至今日,人类探索未知太空的勇气丝毫不减,站在前人成功的肩膀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不断努力、继续永攀高峰。

#探月# #嫦娥六号# #阿波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