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全球低碳转型下的中国产能过剩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 年4月以来,“产能过剩”被频繁提及,其中美国财长耶伦在访华期间,点名了三个中国的产业产能过剩可能会伤害美国;随后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也提及对“产能过剩”的关切。 而在刚刚结束的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上,我们也表明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当前,由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及锂电池等领域的“新三样”出口大幅增长,已经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中国也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由于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布局以及生产体系,加之中国政府长期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坚定支持与执行,中国在新能源相关产业上发展迅猛、产能强劲。但相对现实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都非常高,消费支出占 GDP 低很多,如此对比,囿于国内当前消费市场不够广阔,当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时,产业也会寻求通过出口而不是国内消费来消化产能,而这些操作一方面会进一步压低进口国的产品市场价格,其次对其就业机会以及工人工厂利益也会有所影响,而这些正是美国方面以此指责中国产能过剩的缘由之一。此外,基于自身的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可能遭受发展冲击而产生的担忧,欧盟已开始通过“开启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而行动起来。

走进现实,部分产业存在过剩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并非部分如部分国家宣传的那样片面。在长期产业政策的鼓励和企业家的勤奋努力下,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在过去十余年间茁壮成长,不论是在零部件还是整车与软件方案上,都已经可以跨入国际先进生产力前列,而在出口销量上,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物件上的竞争力。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成熟,有鉴于此,我国已在2022年底终止了实施长达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虽然政策褪去,但由于新冠期间我们对疫情的快速控制以及作为制造业打过拥有的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相关产能迅速恢复并进一步提升,随着当下产能与国内消费市场的不匹配,企业也逐步开始寻求出口以消化产能,这促使我们的“新三样”可以更快地在全世界铺开并占领国际市场。

为了应对当下的问题并促进我国供需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我们也多路并进做了诸多努力。首先,中国当下存在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一方面企业的快速扩张会受到国内政策的影响从而导致超出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而导致的需求减少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其次,作为制造业大国,单一依赖出口的高速增长也不是长久之计,更多的还应关注自身消费端的发展,以平衡需求与产能在合理范围内,因此,《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的推出也是我们从消费端所做的努力之一。再者说,当下的“新三样”不比以前的煤炭、钢铁等等大都由国企掌控,当下的产能多聚集于民企,因此政策的变化更应关注在引导和鼓励企业重组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而非不尊重市场规律、对过剩产能用行政手段进行一刀切的关停。最后,由于我们正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可能需要一定的产能扩张来支持,所以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不断增长的国内产能可能也无法弥补全球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需求增长,因此,从这个维度来说,却压根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当然,在当下各国都鼓励供应链回流的逆全球化背景下,产能过剩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仅靠上述手段也无法完美解决,我们仍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和对话,通过贸易伙伴协商、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等方式寻求共同解决方案。不论是通过政策推动产业转型、从消费端刺激国内需求,还是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我们都在认真对待,期望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与世界各国取得共赢。需要承认的是我们确实存在一些产能过剩的问题,相似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也存在过,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来自纺织、家电等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是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以削减过剩产能等等,但仅以此来全盘否定中国在全球低碳转型上的贡献,并片面的夸大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从而全方面复燃贸易保护主义,也是非常欠妥且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人类的智慧是可以解决现存产能均衡发展问题的,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未来逐步落地,而非为贸易保护主义探头寻找借口,而只关注在片面、错误的营造“中国产能过剩论”氛围。

#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