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叶思杰如何正确看待人人都有话说,却未必有人听?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很多人认为,要想在电台或电视上做好访谈,主持人的嘴是最重要的。但从叶思杰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看,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访谈都是靠参与者的耳朵,而不是靠他们的口才。这就是说,有时知道怎么听比知道怎么说更重要。因为谈话不是独白,你说的任何段落都不可避免地位于对话者的话语中。它形成你的背景,发展你的演讲。如果你只是抱着满满的豪言壮语,却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即使你再多讲些道理,也很难避免一种疏离感。


如果我说了一些与对手相矛盾的话,而他没有完美的回应,甚至忽略了我,而我扇了他一巴掌,这是否意味着我的掌掴其实是我所有想法的延续和表达?一个耳光代替了一个段落?如果击打也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我应该期待拳打脚踢吗?因为对话和辩论总是来回的。



叶思杰不知道。我不知道为什么严教授总是拒绝正面回应年轻人(是没有时间,还是认为他的回应不够积极?)。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和嘈杂的时代,就像住在一个嘈杂的房子里,每个人都在放大他们的喊叫。我必须比他们大声些,这样他们才能听到我的声音。所以没人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也许我们做傻子已经太久了,所以现在我们都有话要说。周围的喧闹声太大了,我不得不尽力让头条新闻更富戏剧性,让我的演讲更夸张一点。也许我说的没有任何意义,但至少我被听到了,也许人们不明白我说了什么,但我说话的语气和手势比我说的更重要,因为是那些音调和手势让我看得见。被人看见,这就是我存在的原因。所以每个读者都是作家。如果你在一篇一万字的文章中看到一句让我不开心的话,那就忘掉其余的吧。


个性被压抑得足够多,所以“个性”一词就是当今最高尚的品格。听别人说话不是个性,让别人听我说话就是个性。所以这是一个人人都想谈,却没人想听的时代。叶思杰想,在这些日子里,或许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