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馀 --从刎颈之交到不共戴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读书读到张耳陈馀这一段,看到两人从生死之交,到不共戴天,再到最后陈馀被诛杀,令人唏嘘。

梳理一下两人结怨的过程: 张耳和赵王歇被秦军困在巨鹿,数次写信让陈馀发兵相救。因秦军太强大,陈馀不敢发兵。后来张耳又派了张黡、陈泽两个人去找陈馀求救,陈馀一阵冠冕堂皇之词,“不是不救,实在是救不了。我手头这点兵去了也是羊入虎口。再说我现在不去与张耳一起赴死,是为了以后为张耳和赵王报酬” 。 使者说“现在这种情况,只有一起死维护信用了” 陈馀说“我死了也没啥用处。就按照你们说的办吧”。于是给了两个人五千兵马,结果五千人马全军覆没。 有个细节,需要说下,张耳被围的时候,多路诸侯都在,都不敢去救,包括张耳的儿子张敖。最后还是项羽救了巨鹿。 从这个地方开始,二人的嫌隙应你就已经生成了。

巨鹿之困被解后,张耳赵歇向诸侯答谢。张耳责备陈馀不救,陈馀说了拍了五千人马,但是张耳不信,怀疑陈馀杀了问张黡、陈泽,一个劲儿的问题他两人的情况。最后把陈馀问火儿了,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是那么的深,你以为我会舍不得这个带兵主将的职务么?”马上解下印绶要给张史记耳,张耳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住了,不肯接受。 如果张耳不接受,事情应该还有缓和的余地。巧在陈馀上厕所的时候,张耳的手下给出了个馊主意“送上门的帅印,不要白不要。”张耳接受,陈馀回来看帅印没有了,一气之下走了。这是二人矛盾的加深。

再后来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王。陈馀朋友游说项羽说陈馀也有功劳,但是项羽觉得陈馀没有跟随自己入关,就封了陈馀一个侯。 张耳封王,陈馀为侯,觉得不服。二人矛盾再次加深。

陈馀攻击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投奔汉王。虽然击败了张耳,但是对张耳的怨恨并没有减少。 后来刘邦攻击楚王,要陈馀出兵一起。但是陈馀提出一个要求,要有张耳的人头才能相助。刘邦找了个和张耳长得差不多的人头给送过去,骗过了陈馀。

陈馀发现被骗,就背叛了刘邦。后刘邦派张耳、韩信攻击陈馀,并击杀之。

二人故事到此结束。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年前,但是读起来一点没有违和感,同样的故事在今天一样再以各种形式演绎着,人性从未改变。

同时也要注意到:一是不要对和某个人的关系期望值太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二是有矛盾要及时解释,不要等到矛盾达到不可调和。三是再好的关系,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要因为不帮而怨恨他人。

但是总体看,二人交恶,陈馀责任更大一些。没有跟随项羽入关,没有封王也可以理解。但是因张耳封的比自己高,不怨项羽怨张耳,是嫉妒太重。后来居然又提出来以张耳的人头作为出兵条件,这么对待自己的过往挚友,真的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