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如何迷惑投资者的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34回复:88喜欢:135

股票市场上会经常出现很多很有意思现象,比如有些股票市盈率30倍,而有些股票市盈率8倍,很多人不免有很多疑惑,为什么同样两个股票市盈率却有极大的差异,总是以为是市场先生犯错误,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我已经酝酿一段时间了,我自认为是我的巅峰之作,也是因为这些投资理论的成熟,这几年使我避免很多的价值陷阱的错误,文章有一些长大致2500字,希望读者耐心的阅读完,比起你们阅读我码字思考更不容易,接下来进入干货时间。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投资很简单,却时常给人遗忘,投资的定义就是今天先付出一笔钱,希望在未来收回更多的钱,同时加上一个折现利率来衡量这笔投资的商业价值。

那么具体到我们购买股票的时候,通胀是如何迷惑投资者的,我接下来给大家举两个真实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奥妙了,在此之前,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大部分生意都是介于这三种模式之间。

一、低投入、高产出

二、高投入、高产出

三、高投入、低产出或者不产出

关于第三类我今天先不谈论,因为这类生意对于股东来说没有价值,典型就是航空业,我着重讲前面二类的生意模式,看看通胀对于这两类生意长远影响。

关于第一类:低投入,高产出,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对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不过大部分人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假设我们投入50亿,来经营一家企业,假设你投入的是茅台这类生意,你的有形资产回报率高达300%,其中50亿投入固定资产。从这个生意里会产出1.3万吨茅台酒,出厂价格969亿,会给你带来252亿收入,公司毛利率为91%,其中三费占收入比6%,税费占30%,那么你投入50亿,一年会大致给你带来150亿利润。

如果这10年公司产品价格与数量保持不变,折旧期限为10年,假设投资者以10倍账面资产购买了这家企业,即出价500亿,那么你很容易就知道10年你收回的总现金为1550亿,相当于500亿投资收回1550亿,复合投资回报率为12%。

这和通胀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再想想第二个10年,10后资产折旧完成,假设通胀率为3%,随着通胀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拿出80亿继续通过技改投入固定资产,要知道茅台酒是具有提价权的,过去茅台年复合提价为7%,到11年假设茅台出厂价为1600元,产品数量依然是1.3万吨,那么会给你带来416亿收入,税费、三费保持不变,那么你投入80亿,一年会大致给你带来250亿利润。

同样投入80亿到第二个10年累计收回2580亿现金,投资回报率复合高达41%,按照20年计算投资者总计投入130亿累计收回4130亿,这里没有考虑公司出售的价格,实际上收回的钱要远高于这个数字。

接下来看第二类,高投入、高产出

现实世界中我们大部分企业都归属于这类企业,即要想实现利润增长,需要股东不断投入。这类企业一般固定资产非常高,企业生产出来产品又都属于普通商品,基本上没有提价权,可能会受供需关系影响,具有短暂的提价权,很多时候随着通胀来临,多数企业并没有能力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下面我同样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

假设我们今天投入500亿经营一家企业,就比如经营的是一家煤炭公司陕西煤业,这类企业有形资产回报率通常是30%,其中投入500亿固定资产,从这个生意里会产出1亿吨煤炭,假设出厂吨价为450元,吨煤成本为220元,那么这个生意会给你带来400亿收入,其中三费占收入比6%,税费10%,那么你投入500亿,才可以赚到150亿利润。

如果这个公司同样10年产品销售数量与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折旧期限为10年,假设投资者以1倍账面资产购买了这家企业,即出价500亿,那么你很容易就知道10年你收回的总现金为2000亿,相当于500亿投资收回2000亿,投资回报率为15%,看起来也非常不错吧,不要着急我们接着看第二个10年。

那么问题来了,这和通胀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再想想第二个10年,10后资产折旧完成,假设通胀率为3%,随着通胀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拿出800亿继续通过投入固定资产,看起来收回来2000亿,但是企业为了维持原有销售能力,和保持原有竞争力,公司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钱。然而很多企业固定资产重置成本非常高,比如有些化工行业高科技设备,航空公司那一架飞机,随着时间推移,经常需要股东投入几倍金额,才能维持原有销售能力,而这些企业产品价格几乎几十年都不发生改变,这样看通胀让这些企业的利润有很大的夸大成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表面看起来市盈率很低,实际上真实市盈率要远高于表像的数字。

大家具体看第二个10年就能明白其中奥妙了,通胀对于这类企业的影响。同样投入800亿到第二个10年累计收回2300亿现金,投资回报率已经降低至11%,按照20年计算投资者总计投入1300亿累计收回4300亿,这里同样也没有考虑公司出售的价格,实际上现实是很多企业,会因为产能过剩,降低产品价格,或者受供需关系影响,产品价格飘忽不定,同样是两家初始相同的利润,两家企业对于股东资金利用效率,完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别。

投资感悟:大家发现没有同样是两家利润相同的企业,由于生意模式不同,随着时间推移,那些低投入的企业远远好于高投入的企业。这类企业通常产品属于特殊商品,具有提价权,它们往往能给股东带来大量的自由现金流。而这些企业通常会大量回购与高分红,股东自然长期不断受益。而高投入那类企业,虽然股东也能从中赚钱,但是始终有一部分利润是限制盈余,公司不能拿它去给股东分红与回购,万一公司花掉了这些钱,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这里我不免又想起我老师巴菲特那句话,时间是优秀公司的朋友,平庸公司的敌人。

然后最好企业是那种在通货膨胀时期,公司能够生产源源不断的产品,这些产品本身还具有提价权。这些企业通常都是依赖无形资产去赚钱,只需要少量的投入就会释放大量的现金流,如果我们有幸在合理的价格购买这类企业,随着时间推移,你能从这个生意里赚很多钱,这就是我们优先要购买的股票。

干货文章有些长,大家觉得读到这个文章受益的,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一般不喜欢分享干货文章,干货文章是给那些能欣赏的人去阅读的,如果有认为那里不对可以指出来,我等着你们的反馈。

$五粮液(SZ000858)$ $陕西煤业(SH601225)$ $伊利股份(SH600887)$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全部讨论

2022-06-11 22:47

用林园的话说,投入一定产出无限大,产品越简单越好,永续经营,和嘴巴有关,赚钱的机器

2022-06-12 22:11

文章想表达的意思懂,无非想说明的问题是:高毛利、有提价权,利润中自由现金流比例大(重置成本低)轻资产的商业模式是好生意。(但其实也未必完全如此,重资产行业低毛利的商业模式也可能是好的商业模式,例子很多,世界500强中也不少,tesla,通用....)
文中使用的例子和逻辑不太恰当。茅台的定价权是被部分剥夺了的,过去有提价权不代表未来仍然可以轻松提价。茅台属于消费股(可选消费),典型的非周期性行业,而陕西煤业属于周期性行业,两者投资的逻辑、分析方法有显著不同,看估值的方法也不同,周期股得拉10年看平均(周期股业绩随行业周期波动太大)。还有就是茅台的竞争对手也就1-2家,但是陕西煤业竞争对手太多了,这个和商业模式无关,而是竞争格局。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公司放在了一起横向对比,然后得出结论这个逻辑显然不对。真正导致两家公司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成长性,利润的增加速度,这是由商业模式,经营情况(管理层)、政策等多方面(天时地利人和的都有)原因共同导致的,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不是由简单通胀导致,甚至通胀所占的原因很小。

周期股的投资,更关键在于搞懂行业周期,搞懂了,你发现原来陕西煤业也可以是好公司,居然可以更香,更值得投资。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不同于一级市场投资者,对于茅台(假设你说的30倍PE),150亿利润,你的投入不是50亿,而是150*PE=6000亿,你是以这个价格买入的。而对于陕西煤业(假设PE8倍),同样的利润150亿,你得投入是1200亿。这个时候,你再看看,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你的真实ROE是多少,哪个更值得投资,这个就值得商榷了。$贵州茅台(SH600519)$ $陕西煤业(SH601225)$

2022-06-11 22:40

不管是酒还是煤炭,都是有天花板。银行才是永续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2022-06-11 22:10

非常认同楼主这个观点  其实这篇文章把巴菲特说的好的商业模式之一——少投入 高产出,  通过通胀、折旧这个维度解释清楚了 。 这个因素确实对于初学价值投资的人来说容易忽略。

这里我先补充两点: 

一个是 楼主谈的这种商业模式仅是诸多好的生意模式之一  对于有的行业 基本没啥固定资产  或者固定地产比重很低  比如设计行业  或者是互联网金融行业    对于这种商业模式  通胀其实是几乎不用被考虑的  

另外一个是,有的产品其本身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降价。只有不断降价才能有越来越高的经济性。也就是低价格才会带来产品的量的提升,比如光伏行业。

好生意一直是我选股的一个重要参考  我相信也是很多价值投资者思考的重点 比如之前清仓万科的大V  作为一个资深的巴菲特拥趸   我不相信他不懂价值投资的这些理念  但是我们实际上发现   大家对于好生意的定位差别很大   甚至同样是价投大V  但是持股标的重合度很低

那么问题来了。楼主是如何量化好生意的?有没有一些比较的标准?(当然,也可能没有答案)

比如对于伊利的商业模式  肯定算不上是低投入高产出  但是笼统归为高投入高产出  又不太好跟其他商业模式进行比较    比如把伊利和银行的商业模式进行比较  该如何界定他们之间商业模式的“优劣”  

不知道楼主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2022-06-12 23:46

简单来说就是有提价权的快消品。而耐用品也只能在渗透期加速的时候可以炒几年。

2022-06-11 22:09

增长知识

2022-07-15 06:50

说了那么多,其实一句话就概括了。企业的价值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理解了这个,就知道为什么有的企业几倍有的企业几十上百倍PE了。

2022-06-12 21:42

今天的巅峰之作,可能你明天就觉得完全不通了,上帝(市场)是公平的,比如茅台是通过品牌+时间做为成本支出的,比如有天某个Boss说茅台是智商税,不如二锅头(只是比如),那茅台就只会剩下净资产价格>>>又或者很多资源股因为新能源芯片的关系,变成了稀缺资源,估值大幅提升>>>写的挺有观点的,点个赞,只是成本和产出的定义需要更动态更准确的判定和定义!

2022-06-11 22:53

感谢分享,买股票就是买未来现金流折现

2022-06-11 22:14

先赞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