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抖音刷的够快,迷茫就赶不上我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

我们主打的网格交易策略,赚的是波动的价格差

小伙伴根据自己的本金情况、每档盈利需求、风险承受情况等,都会有自己独立定制的投资规划

因此,每位小伙伴的交易频率会不一样

有的频繁的一天可能成交好几次

有成交就意味着有波动,有波动就有涨跌起落

有的小伙伴设置的档位间隔大一些,那可能每天只成交一次,甚至几天才成交一次

也就意味着赚的差价要大一些,或者说赚的是幅度比较大的波动

我们通过一个实际行情截图来看下

这是某个标的某一天的行情

假如某小伙伴设置的间隔为0.2,如果在开盘14.585即买入第一档,那他这一天的成交情况如下

这便是圈内小伙伴们每天在玩的捞钱游戏,只是每个人兴奋点不同

跌了买,涨了卖,严格按档位进行

我们现在把视野拉高,在行情软件里,把K线缩小,从每天到每周、月、年,看到的都是随机漫步的行情K线

网格交易这种策略,讲究机械化操作,摒弃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应对的便是市场的无序

这个市场里,资产的价格即代表着所有参与这个资产的投资者对未来的看法

也就是意味着,如果价格下跌,就是投资者们对该资产未来的悲观看法所导致的

相反,如果价格上涨,就是投资者们,对该资产未来的乐观看法所导致

“反身性”的理论就说明了这一点,通常投资者都是在资产下跌时过分悲观,在资产上涨时过分乐观,如下图

因此,建立在投资者之上的资产价格,往往波动大于资产本身的价值

长年下来,资产的价格线便会是“层峦叠嶂”, 就像下图这样

我们可以直观的下一个定义

只要是在左边的上涨期参与投资并成功退出的投资者们,都是赚钱的

只要是在右边下跌期参与投资的投资者们,都是亏钱的

我把这种现象叫“山峰效应”,一个峰的形成,就意味着几家欢喜几家愁

上面这个例子,只是这个市场中的一个小小的碎片,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高,来看不同时期的市场

会发现一模一样,不管是早年的分级基金套利,还是去年的可转债打新套利,亦或者当前还热门的港股打新套利,无不是如此

一波热潮上去,然后冷却下滑

早行动早开始的投资者们获利颇多,越晚进入的投资者们越赚不到钱,甚至亏钱

“山峰效应”同样适用

我们再把视野拉高来看,看不同的行业

游戏开发、BTC /CTC模式、公众号、长视频短视频......无不是如此

而促使这种“造峰”运动的,就是资本,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

资本逐利,哪里利益大就往哪去,所以在生活中的微观市场里,同样存在经济周期的“复苏、过热、滞涨、衰退”

周期无法避免,有生就有灭,“山峰效应”存在于每一处

二、

最近因办些事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让我对“山峰效应”这个现象又多了一些认识

通常平凡人逆袭就两条路,本份的踏实的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断打磨,通常几年后都可以是这个小领域的专家

当拥有这个一技之长后,借助这个互联网,可以有无数变现模式

比如从线下培训班到线上的训练营、再到直播、再到短视频制作等等

而另一条路,便是在某行业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是上面提到的任何市场或行业、不管大小,都有它的周期,那就是在周期的衰退期趁虚介入

通常是行业在摸索新模式改革的阵痛期

比如最近短视频平台抢UP主事件,甭管你之前的能力如何,只要在一片新天地里开荒,就有很大可能性一跃而起

不过,也正因为这种风气旺盛,也导致了大多数人只看到表象,没看到内里的逻辑,从而盲目

任何会调起情绪的新闻,都会通过互联网这个放大镜,优先于其它新闻展现在人们面前

“X年X倍”“700%收益”“月入10W”......调起每一位朋友的情绪

然而“山峰效应”屡试不爽

大多数你能看到的,都是山峰左侧热潮期的新闻、成功案例

而更多的山峰右侧默默退场的人们,你没看到

从衡量一个投资是否值得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逆袭期望值的计算

逆袭期望值 = 成功概率 * 成功赔率 - 失败概率 * 失败赔率

身边抓10个坚持做一个行业几年的朋友,几个成为专业型人才的概率还是很高,也就是成功概率大

哪怕不需要太专业,也都有自己长年开挖的一个糊口方式

而现实中,通过弯道超车,投机取巧上位的例子固然有,但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只是你看到的而已,其实成功的概率要小得多

你身边抓10个创业者,能成的一个就已经算多的了,也就是成功概率小

相反,10个创业者中,往往失败从而负债累累的占比很大

在负债的状态里,生活的资金链断裂,就会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不断卷走你生活中的其它东西:感情、亲情、情绪、健康、希望……也就是失败赔率大

人就很容易走极端,这已经不是“迷茫”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

三、

多年后的现在,我才越发的理解当年一位长辈不断提醒我的话,“要做三年五年的规划”“先把这个事情做两年再说”“看清自己有什么”等

因此,这也将是我,对正在迷茫的朋友,同样的建议

当我越深入一个行业,就越发现一个现象,每个行业都分三六九等,但是每个级别的从业者,都有他自己的客户群体

如果把该行业所必备的能力,按1到10进行分等级,那意味着当你能力等级达到2级的时候,你就可以赚等级为1的群体

等级为1的群体就是你的潜在客户

当你能力等级达到3级的时候,你就可以赚等级为1和2的群体

等级为1和2的群体就是你的潜在客户

而一个更有意思的发现,等级越低的群体人数基数越大,所以你根本不需要担心你会饿死

你只需要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认知,把你不同的能力打一个分,就能找到你的糊口方式了

这就是第一步,认清自己

一旦锁定目标,就去打造属于你的一技之长

这里的一技之长,特指某一种能力,比如销售能力、社群运营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从刚才的分析来看,也就是你只需要跑得比别人快就行,弱肉强食,追求的是相对的强

坏消息是,在这个需要相对强的游戏规则里,贫富差距、阶层分离是一定存在的

好消息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你做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努力一年,就可以感受到效果和价值了

我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认识的一位大姐,初中学历,啥都不会,她一开始在一家公司上班做最基层的业务员

某天逛当地市集,觉得人气好旺,就萌生了也想业余来摆摊卖点东西的想法,于是她从一开始摆摊卖月饼

月饼只能在中秋前后好卖,而且利润高,找到窍门后,就每次等节日卖对应的产品,再后面辞职专门摆摊时,就顺便卖衣服,这卖衣服就不讲究节日

再后来的路便是:

长租地推做打折促销——>短租店面做促销——>长租店面做打折促销——>长租店面做中档服装——>复制开分店

我们抛开这种成功的表象,来分析她背后的逻辑

首先,她勤快,她喜欢赚钱的感觉,就会自发的去观察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培养了一技之长

我们再来看一个反例,早年我做过电商,这是失败的案例,现在拿来解剖就更清晰一点

首先,电商平台也是一个“峰”,它为了一开始的流量,会大力扶持中小型店家,当我们知道这个红利期时,和小伙伴们吭哧吭哧就进入了

一开始还不错,但是随着平台的日益壮大,它们会开始整顿,去掉开店福利、打压低价卖量的店、扶持品牌店、加入卖展位等一系列动作,直接就掐死了

小伙伴们的总结是,我们没钱烧导致的,不然品牌也是钱买的、展位也是钱买的、还有更多不可描述的东西也都是钱买的,但是我们的擅长,并不是资金

如果说,资金也是一种能力,那我们没有这个优势,也就吃不了这口饭,这是纵观周边失败案例的典型因素

比如,有做技术的朋友,出资金和别人合伙创业,先不说只要创业一失败,就资金归零,甚至负债进去

关键是,这并不能发挥他的最大价值

这就回到前面说的,你认清你自己了吗?你可以拿得出手的是哪种能力,如果普遍都低,你打算培养哪一种能力先?

这就是我的总结,有三:

1.认清自己确立方向

2.踏实打造一技之长

3.勤能补拙依然有效

在追风口之前,问下自己,这个事情你能坚持几年吗?如果能,那就勤快一点,利用业余时间慢慢积累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罗胖说,这叫苟且红利,别人苟且你不苟且,你就赢

$格力电器(SZ000651)$

$贵州茅台(SH600519)$

$恒生指数(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