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感从何而来?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次主题有标题党嫌疑,解决焦虑感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每位朋友的刚需

文章会循序渐进,讲讲我自身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或导引思考

一、

很多朋友不能区分现金和现金流这两个概念

按我的理解就是,存量与增量的区别

有个寓意故事,一只老鼠掉进米缸,没有试图跳出来,而是见到大米便开心的吃起来

每天吃饱睡,睡醒吃,米缸的米一天天少去

终于有一天米吃完了,但是它跳不出去了

这个米缸里的米虽然多,但是总有吃完的一天,这就是存量,米就那么多

而假如,米缸一没米就会装进来新的米,那就叫它增量

所以,决定老鼠的温饱问题,它需要的并不是当下很多的米,而是需要米缸源源不断装新米

这个寓言故事,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比如,我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但是毕竟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工作单位的变化、自己岗位的变化等等

在有一份安稳工作后,还需要额外考虑新的收入问题

这就是当下很多朋友的焦虑感来源

也就是现金和现金流的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有很多本金的朋友,依然无法根治焦虑感的原因

钱花的完,但是饭是吃不完的

佛法里说的,肚子饿,这是无法治愈的顽疾,固病

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花钱买“药”,以养身躯

这第一部分就说到这边,下面我们来说说一个我最近才新学到的词:递弱代偿

二、

随着工业社会对农耕社会的革新,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协同合作

只要进城上班,你就肩负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两种使命,也是两种角色:工作者、消费者

曾经有位同学形容什么是财务自由时,用的是:财务自由 = 被动收入 > 欲望

我很认同,只不过现在欲望这两字带了点贬义,我们用“需求”来代替

人类这种生物,需求可多了,马洛斯分了五层需求

这就是消费者的宿命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也就有消费行为

而工作者的角色负责通过花费时间换取收入,以这个收入抵消消费者角色的效用

用个非常贴切的词就是“自食其力”

结合第一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工作者就是一个企图制造现金流的角色

只不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段位,大家的时间投入产出比有着巨大差异

但是,不管你多牛逼,有个事实是无法反驳的,那就是,我们在用的时间,它叫,生命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问自己:“我付出生命的一部分,能替我换回来多活多久?”

当我们的需求越大,也就需要付出越多时间

而我们作为社会的螺丝钉身份,就会越嵌入得更深

越来越依赖社会提供的事物,同时越把时间花进去

这里不想说明对错,花多少时间,满足多少需求,就是每个人的选择

我们仅从这个现象来分析,那便是,你需求越大、嵌入社会越深、你越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你也脆弱

这就是递弱代偿

越依赖外物,越脆弱

虽然看似越牛逼,理论上来讲,焦虑感越大,这就是焦虑感的来源

这种焦虑感,在你努力前、努力中、努力后,时刻存在

事还没做,你担心做不好,等不到报酬

这事做好了,下一次呢?

无时不刻在担心这个社会嫌弃你

从此收回你所拥有的一切

一天不干活就无法维持现状,不做点什么努力总感觉就要被边缘化

所以,大家并不是担心做不好,赚不到钱

担心的是,“断供”,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果,减少欲望缩减开支,并不是你想要的,那继续看我给的建议

这就是那个段子“当赚到10万年薪时,挺满足的;

当年薪100万时,总觉得车比不上人家;

当年收入1000万时,总觉得这钱买了房就好穷……”

三、

那么,说到这,焦虑感该如何解决?

我的药方是:制定长远目标

我们回到老鼠掉进米缸的故事,如果它能有上帝之眼的视角去看待这事,它就会先跳出来,再想办法弄到米

而说到人上面,最近重温的连续剧《天道》,叶枫柳三人就是最典型的只看当下利益,和掉进米缸的老鼠一个样

就像玩象棋,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就容易各种踩坑

而当意外来临,只能抱怨“谁想到会这样呀”

树立好目标之后

第一:目标就会是灯塔的意义,就算期间九曲十八弯,但是,你所有做的事情,都会有一个向心力,不会瞎浪费时间

第二:目标实现过程中,行动起来后,就会不断收到有反馈,互动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你的价值感

第三:工作,就只是你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而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工作,开始变得有意义

就像《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所阐述的道理:“拥抱一切可能,投入到无限的游戏中”

你在这个社会里,不再是“寄生虫”模式

而是这场醒不过来的、真实无比的人生游戏里,做一个游戏者

更多投资教学

可添加微信:Ye-Jiu-9

我们下期再见

$贵州茅台(SH600519)$

$格力电器(SZ000651)$

$中国平安(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