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布文章后,我仔细梳理了所有读者回复,发现仅有一位朋友表示赞同,其余多为反对意见。不过,我始终认为观点本无绝对对错,每个人基于不同视角和认知,产生差异化看法实属正常。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身对消费类公司的观察,再做一些更细致的分享。
首先谈谈对消费板块整体状态的感受:
从平台热度来看,消费板块无疑是雪球当前最热门的板块之一,甚至可以说 “没有之一”,市场关注度已然处于高位。
从估值角度分析,结合整个板块目前的增速来看,无论是白酒这类传统消费龙头,还是其他消费细分领域,实际估值真的不算便宜,这一点需要客观看待。
接下来,重点聊聊当下不同类型消费领域的具体影响与机会:
超级品牌类:以茅台、片仔癀为代表的企业,其发展更多受宏观环境影响。但在我看来,这类公司本身具备较强的品牌壁垒和护城河,只要未来估值回归到合理甚至低估区间(茅台10-15PE),依然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传统渠道依赖类:像榨菜、瓜子、纸巾、洗衣液、保健品等品类,过去大多依靠线下渠道垄断、排他合作建立竞争优势。然而,随着线上互联网时代的深入,消费场景和用户选择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类公司逐渐失去了过往的渠道红利,如今已沦为竞争力相对平庸的消费品,增长潜力也随之受限。
高频竞争类:餐饮、服装等领域属于典型的 “红海市场”,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产品迭代快、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还受消费偏好、供应链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经营逻辑较为复杂,目前我暂未找到清晰的投资主线,属于 “看不懂” 的范畴。
出口导向类:家电、汽车等具备出口能力的消费品类,当前表现相对亮眼。在全球市场需求的支撑下,这类企业总体仍能维持正增长,相较于其他疲软的消费细分赛道,具备一定的业绩韧性,也蕴藏着相应的投资机会。
新消费类:折扣零食店、潮玩、谷子经济等新兴消费领域,呈现出鲜明的 “成长型” 特征。对于这类赛道,我认为不能用传统二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去衡量,而应采用一级市场的风投思维 —— 核心关注企业的增长速度、市场渗透率和用户粘性,虽然这类公司未来潜力较大,但同时也伴随着商业模式不成熟、业绩波动大等风险,投资需更谨慎。
平台经济类:以腾讯、阿里、微博、携程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作为行业内的龙头老大,目前估值大多处于相对低估区间。这类公司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消费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传统消费板块,我认为其机会更大,安全边际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