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24喜欢:0

2024年展望:成为当年那个最值得尊重的对方

上接《中美:通缩与通胀的战争》。

2024年是适应慢速发展的最后1年。

通缩和通胀是货币流通的结果,也是货物生产的结果,更是“稀缺资本主义经济学”和“充足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不同价值导向的结果:不谈“量”,只谈“价”,何谈“总利润”?控量保价甚至控量抬价是最常用的“稀缺资本主义”手法,这样做可以“只动嘴不动手”的获得更多的总利润。相反的是,“充足社会主义”手法,现阶段是以打破“控量保价”为目标的,希望能突破制造技术门槛,改变现有“稀缺”的控量,把价格打下来,更多的惠及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人群,进而大大扩大使用量,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上“价跌量增”总利润提升。

中国的制造业通缩,是制造业导向的结果,是发展价值观的体现。正如上文所说,解决通缩的唯一方法是落实好、发展好“一带一路”。

中国金融市场的通缩和美国金融市场的通胀、美国物价的通胀,其实都是一个原因:美元的收缩+商品的收缩--所谓的金融战。但总体的收缩是结构性的,尽可能有序的:底线是不准大炒大宗商品。2024年,这个原则应该不会变。

2023年,美元汇率有个奇特的现象:美欧汇率下跌。欧洲经济这么烂,欧股却大涨,显然是金融资本在炒作。这么炒下去,股市这个“晴雨表”就要完全脱离经济实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赌场”了。

倒是中国港股A股,逐渐成为“价值投资典范”。市场一定会奖励“降价走量”,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和西方产业资本硬刚,扩大全世界销量/占有率的人。这个是和“四个自信”完全契合的。

2024年,越是中国有技术+全世界占有率低的制造业,就像2018年的“半导体芯片”一样需要密切关注,比如医药。

2024年,年线看,类似2023年,是中国各大指数波澜不惊躺平的一年:没有主动,只有被动。美西方股市继续“赌场化”上涨,但波动会加大。外围的扰动,导致中国的被动跟随,但两者的联系在2-3次强相关后,会直接消失。

美联储必须要有一次“局部危机”才能冠冕堂皇的开始“降息”。在美联储主动刺破前,大家只能“熬”。熬的这段时间,对市净率高的股票都是不友好的--美联储加息的目的就是放慢世界科技演进的步伐。新能源是世界科技演进的方向,中国芯片是“补短板”,这个要搞清楚。除了英伟达和部分芯片公司,中国才是世界科技的演进核心。核心中核心就是新能源。

2018年是个基准线。高于2018年收盘2倍以上的股票风险>机会。

2023年,中国既要化债,又要“补短板”,只能抽“长板”的血--代表大公司的上证50连续第三年下跌,跌幅>中证1000为代表的小公司指数。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线收盘,50指数是收在2018年这个前阴年线之上的。整个2023年的结果告诉你,上证50指数跌破2018年的2293点和2016年的2286点都是送钱。2024年上证50年线收盘不可能低于2293点!

大概率上证50会形成一个月线级别的箱体震荡:底部就在2228点附近。见底标志是月线收阳。202401月见底可能性很大。箱体上下轨可能是2200-2900。整个2024年至少会有一个上涨→下跌的震荡来回,下跌不一定会再次跌回底部(折返浪而已)。

季度线盲猜:50指数:1/4季度阳线,2/3季度阴线。1000/科创指数:只有4季度是阳线。

正常可持续盈利公司低于净资产的资本市场定价只能说明定价机制的暂时失效。尤其是垄断性公司。这种情况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次新消费有机会。低市净消费股有机会。

先写这么多。

全部讨论

0401:希望京东方的上涨能带动破净非金融独占技术性央企。

成交额的形成=多空矛盾转化。
矛盾转化后,胜利方将继续趋势。

总市值是比各种指数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股市测量参数!A股总市值一般表现为9月地量-9月地量的循环。
总市值成交额绝对值角度:20220930是地量点,20230920是次地量点。
以9日量均线测量成交额变化趋势:20221230是地量点,20230926日是次地量点。
以上测量的解读:202301-202304月是1浪上涨(4个月),202305-202309月是2浪调整(5个月)。202310开始进入3浪主升,时间至少到202407月(3浪一定不会少于10个月):3-1浪202310-202311月,3-2浪202312-202401月。202402月开始是3-3浪最疯狂的时候。20240228日出现成交额绝对值大值13712万亿,此值已经超过20220224日,则对应的到2407月量趋势肯定会高于11703!

维持美元“投资属性”,美股(及附属欧股、韩日股)已经拉不动了!
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大宗暂时不能拉,那就先从虚拟的开始拉吧:黄金、比特币上!

关键是目前的测距显然就是放血熬鹰🦅🦅🦅。股市上涨放血也是放血啊!

现在美国“(发国债)宽财政,紧货币”,重点投入 AI,抓大放小的做法不就是中国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吗?

估值到底是各国之间的纵向比较为主还是A股自我历史比较为主?
选哪一种,主要要看A股“这个人”的角色在时间尺度上变化了没有?我认为变化了,最主要是中国的角色显著变化了。
所以我选“纵向比较”,和美股比较。

目前就是周线底部。1月线能不能收阳不清楚,但1或2月收阳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