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两点反思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
18年浮亏最多的一笔是$东阿阿胶(SZ000423)$,不过依靠低估分散的体系没受太大伤。阿胶当时考虑了它百年老店的属性,人口老龄化前景也并不差,行业龙头定价权,毛驴存栏量上升原材料成本可能持续降低,并且业绩持续低迷,业绩将来可能存在反转爆发的可能。并且当时估值20pe,pb也在历史低位。所以放宽了绝对估值的要求,因为类似这种百年老店,即便没有业绩爆发,依靠着利润持续增长,即使买的不是很便宜,依靠利润增长的消化,也只是只输时间不输钱。

但是即便优质如贵州茅台,也有pe低于10倍的时候,a股几千家公司,再优质有多少的比例能优于贵州茅台?所以以后买入标的,除非是周期性行业,或者极度确定未来一年业绩能极速爆发(但是我个人认为我能持续预测准未来的概率极低)。否则买入股票的pe不得高于15倍。既然预测未来的能力有限,就要把控住能把控住的风险。巨大机会来临的时间可能不超过10%,但是必须保证在这10%的时间机会来临后,必须手中要有子弹!

二:

证券行业虽然可以用估值来衡量,但也可用作类比于华宝油气的品种来衡量(用相关性)。18年证券没受太多伤的原因在于一个是分散。另一个是自己没有被历史估值最低1.8pb所束缚住。考虑到证券行业过去在熊市中也不容易亏损,但是仍属周期行业,所以给的下限在1pb。结果18年最低真的奔着1pb去了。但是也要考虑到的情况在于同股同权的港股市场里,类似中国银河光大证券东方证券等都是0.6pb左右的破产价估值。不少港股的证券股比a股估值溢价达到1倍。所以我也不得不换一部分的$证券ETF(SH512880)$,去买港股的证券。

这也又折射出两个问题:

1.我当时买入券商时候的思维仍存在漏洞,凭什么过去熊市不亏损能有缓慢增长,pb估值就不能破净?要知道这可是周期股,周期股在行业低迷期即便业绩不爆雷,也可能情绪上爆雷,也就是估值。

所以这又印证了那句我相信的,人是具有不可知性的,你很难保证永远在一笔投资前,把所有的问题都能思考到。如果证券etf也奔着0.6pb走了呢?这就又体现出体系的力量,中庸之道。凡事留一线,低估分散,股债平衡。

2.券商行业不仅看估值。还可以看相关性,因为券商行业的波动和股市的波动是高度相关的,类似于叠加了杠杆的指数。我们买入$华宝油气(SZ162411)$ ,不太看油气背后企业的估值,而是看油价,因为两者有0.7的相关性,油价持续走跌,华宝油气也是持续下跌。那证券行业的相关性和整体股市也是类似,所以除了看证券行业的估值外,也要看整体股市的估值情况,因为两者的高度相关,股市跌,券商跟着跌。当然出现港股这种0.6pb的破产价估值,也是可以作为捡烟蒂的标的。

不过操作起来的整体情况,我也是一直按照整体股市的估值来划分整体的股权类资产的仓位比例,其后再是各类具体股权标的的选择。当然其实这也是高度相关性的另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