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腾讯控股(00700)$ 马化腾&腾讯(二)


腾讯的创办日被确定为1998年的11月11日,但事实上,并没有“正式”的那一天。创始人一共有五位: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和曾李青。

公司的主打产品:把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与非常普及的寻呼机联系在一起,开发一款软件系统,能够在呼机中接收到来自互联网端的呼叫,可以接收新闻和电子邮件等等。马化腾把这套系统称为“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它的销售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寻呼台。


腾讯的第一个办公室在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的一栋坐北朝南的老楼里。几个月后,香港人要收回房子,马化腾就在旁边二栋东楼的二楼找到了新的办公室。


从1998年年底创业到1999年年底的整整一年里,腾讯公司总共完成了100万元的营业收入。马化腾团队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苦战,主营业务搁浅,资金入不敷出,这似乎是一家看上去奄奄一息的创业公司。马化腾甚至不敢鼓动陈一丹和许晨晔从原单位辞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都是在下班之后以及周末赶到赛格科技创业园来干活。


1998年8月前后,马化腾在广州电信的信息港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一个招标新闻,广州电信想要购买一个类似ICQ的中文即时通信工具,正在公开向全社会招标。(后来知道这是一个已经内定的招标)马化腾想到了open(开放),于是就叫OICQ,中文名为“中文网络寻呼机”。

虽然没有中标腾讯决定先把OICQ做出来,养着,反正它也不大,赚钱还是要靠卖软件。

就这样,刚刚创立的腾讯公司兵分两路:马化腾、曾李青和李海翔等人做网络寻呼系统,张志东带人开发OICQ。

跟随张志东一起开发OICQ的是徐钢武,以及外号叫“小光”的吴宵光和“夜猫”封林毅。

开发团队,根据中国的网络使用情况:上网者没有固定电脑,大多数在网吧上网,网络慢,并采用采用UDP技术对OICQ进行设计。

除了上述的几项创新之外,最初版本的OICQ还针对ICQ的缺陷进行了新的设计,比如离线消息功能,允许用户直接添加当时在线的陌生网友为“好友”,这无疑极大地扩展了OICQ的社交功能。提供个性化头像选择,还设计了消息提示音。

系统发布前的最后一个声音就是要找一种提示的声音,马化腾认定“大家最熟悉的声音是寻呼机的呼叫声”,于是他用自己的寻呼机录下了“嘀嘀”声,这成为最经典的“腾讯音”。

这一系列看似细微的创意和设计,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腾讯的OICQ是一款看上去源自ICQ,其实更属于中国用户的产品。它们的思考出发点均非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户的点滴体验!在后来的10多年里,这个即时通信工具先后迭代更新了100多个版本。

OICQ的第一个版本——OICQ 99 beta build 0210,正式发布的时间是1999年2月10日,在腾讯创建日的3个月之后。

OICQ的第一批用户来自PCICQ。
当时,飞华开发的PCICQ已经上线,并在华南地区有了上千个用户,广州电信的信息港天天在首页为这个产品做广告,但是它的性能不太稳定,下载速度慢,还经常掉线。因此当OICQ推出之后,很快就形成了“口碑效应”,用户纷纷转向使用OICQ。

在产品上线之后,张志东团队根据网民们的体验,不断发现和修复Bug(漏洞),在第一周就连续完成了三个迭代版本,平均每两天发布一个,这更大地激发了用户的使用热情,在后来的10多年里,腾讯在技术研发上所坚持的“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原则,其传统即肇始于此。

1999年4月,OICQ的在线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人。



整理自《腾讯传》 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