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英大证券李大霄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白猫财眼


李大霄,我父亲心中的偶像级人物。

大霄老师曾预言了婴儿底、钻石底、地球顶,一战成名。

当然,毫不夸张地说,从结果看,大霄老师从来就没有说对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股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大霄老师是无数股民心中的大神,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市场只有上涨这一条路,因为经济一直在发展。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涨,以至于像我爸爸有一段时间,晚上都得看完大霄的股市点评,才能安然入睡。

跌多了看到大霄老师与他同在,仿佛精神鸦片一般,又充满了力量。

先用事实来说话,看看大霄老师的打脸历史。

1、2850的婴儿底。

当大霄老师喊出婴儿底的那一刻,股民沸腾了,我爸爸又拿出了10万私房钱跑步入场补仓。

那是2015年查配资去杠杆的股灾过后,市场打出的低点,2850。

也是大霄老师一战封神的呐喊。

此后的市场展开了半年的反击,一度突破了3600点关口。

2015年底,大霄老师的微博摘录。

12月31日:守住3500点就是胜利,莫慌。

2016年初,熔断行情来临。

1月13日:大霄老师表示:总会有希望的。

1月16日:有网友问:您的婴儿底还成立吗?李大霄:当然成立。

1月17日:最后的多头,孤独地坐着。

1月18日:股指开盘2844点,击穿2850婴儿底。

自此,婴儿底的历史底部不复存在,大霄老师在喊出婴儿底后的半年,吸粉无数。

而熔断过后,这批粉丝依然不离不弃,与大霄老师共同等待行情的复苏。

他们虽知道大霄老师也犯错误了,但无奈事已至此,还是和大霄老师一起干了这碗毒鸡汤。

2、3月26日的地球顶。

大霄老师,在2015年的3月26日,在其微博喊出了地球顶压力太大,并且宣布停止发微博2小时。

这个地球顶,着实有点无厘头,但他这一喊,直接让我爸爸当天减了半仓。

2015年的行情,从2月份起步,6月中才结束,3月26的时候,行情才走到3600,距离顶部5178差了30%。

这个地球顶,让很多追随大霄老师的人错过了大行情。

而股市在2015年下半年大跌的时候,大霄老师的地球顶言论又再现江湖。

有人竟然认为当时大霄老师提前3个月预判了“地球顶”的出现,把大霄老师再次推上神坛。

大霄老师这次非常的尴尬,无奈地说自己当时指的是创业板地球顶。

创业板3月26日大跌近4%的时候点位是2270点,6月份最高点突破4000点,又是一次啪啪的打脸。

大霄老师在2015年行情中风险提示确实比较到位,一直在罕见地唱空。

问题是即便是他的粉丝们,到最后也没听大霄老师的话,在5000点上方满仓,硬生生地扛下了当年的暴跌。

这个提前3个月出现的地球顶,且不论是否正确,却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3、2132的钻石底。

其实,大霄老师并不是2015年才火起来的。

早在这之前,大霄老师就有了自己的成名之作,钻石底。

那是2012年初,大盘指数从3186一路下跌,最低打到了2132点。

随后,股指终于在元旦过后,春节前夕,迎来了反弹,涨到了2478。

因为当时这个短期底部,从K线上来看,确实有钻石的味道,所以被大霄老师预言为钻石底。

而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似乎预示着这是一个大的底部,甚至于是长期的底部。

只可惜好景不长,2012年底的1949,2013年中的1849,一次又一次地拍打着大霄老师的脸颊。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暖暖的眼泪和寒雨混成一块。

这种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的感觉,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虽没有猜中最新的底部,但大霄老师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因为后面两个新低距离钻石底也就差了200-300点。

换句话说,2132入场的股民,还是买到了一个低位,这让大霄老师深感自豪。

4、早年的预测。

2009年底,大霄老师第一次崭露头角,发文《明年将是大牛市》,阐述自己看涨的观点。

2010年,指数全年跌幅14%,一整年都没能突破2009年3478的高点。

2010年12月份,大霄老师的微博中,出现了:“无需恐慌”、“时间因素”、“天很冷,但不会永远”、“反应过度”等。

2011年,大霄老师依然坚持看多,认为2010年调整过后,市场将继续向上。

结果2011年,又是熊了一路。

大霄老师预言的春天没有来,寒冬似乎比想象中更长了一点。

期间,大霄老师又多次表达了自己强烈看涨的观点,但始终没有被市场验证。

其实,大霄老师并不是完全看不懂行情,只不过个人的判断总有些言过其实,太过绝对了。

而在粉丝的爱戴之下,大霄老师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把一些人不敢说的话,大声地呐喊出来。

我很喜欢大霄老师,我觉得很有喜感,又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挺好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我认为自己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大霄老师,不论他说的是对是错。

网络是一个可以发表自己观点的地方,观点的对错,要留给时间去验证。

只要没有刻意地引导股民去做错误的投资,没有踩到法律的边界,大霄老师想说什么,让他说就是了。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去借鉴别人的看法,至于要不要信,自己判断就好了。

大霄老师虽说没能给我任何方向上的指引,但从他的言论结果来看,我还是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这些启发在我自己对于行情的判断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爸爸经常去翻大霄老师的微博,我也喜欢跟着一起看,看看大霄老师最近又有什么新动态,顺便看看股民们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有些时候,这可以是一种风向标,让我们保持对市场的清醒。

我自己做过总结,大霄老师给我的几点启发。

启发1:经济上行不等于股市上涨。

大霄老师经常看涨,大部分时间都是从宏观基本面出发的。

确实,从GDP的角度来看,市场应该涨。

但股票市场是融资市场,并不是完全反应GDP的市场,所以不可能会经济增长同步。

并不是说不断发行的IPO就是股市的毒药,只不过日益长胖的股市,想要出现大幅度上涨,确实难度越来越大。

股市上涨,大部分时间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引导,或者说是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入情况。

当大量热钱进入股市的时候,机会就来了,而没有热钱入场,存量博弈的时候,行情就比较难堪。

毕竟扩容一直在持续,必须有资金来填“坑”。

上市公司的股价可以从微观上反应整体经济的情况,但最近十年,有很大一部分优质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最终都在海外上市,A股并没有分享到这些公司的红利。

所以,经济上行反应到股市上涨,就又差了那么一块红利,叠加货币政策和IPO发行,也就让市场走的非常坎坷。

启发2:底部是走出来的,不是判断出来的。

大霄老师的成名,在于预言底部,而事实的验证,是底部并没有被预言出来。

就这么说吧,底部不是能够被预言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走出来的。

这就好像去猜股票的底部,想要去抄底一样,几乎全部都抄在半山腰。

而那些真正在底部买到股票的人,其实也没有带着抄底的心态。

大霄老师喜欢判断底部,也判断对了阶段性的底部,只不过行情不会因为群众的期望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该破的还是会破。

有时候,不破不立,才是底部该有的样子。

在下跌过程中,你可以选择减仓规避风险,也可以选择耐心等待市场给出答案。

但切记一点,不要有抄底的心态,不要在所谓的底部去梭哈,血淋淋的教训太多了。

政策底也好,估值低也罢,最终只有市场底才是真正的底部。

启发3:当市场出现一致观点,要特别小心。

市场上的资金,永远是在博弈中,因为博弈产生了交易。

每天有那么多成交量,其实就是有买有卖,大家有分歧。

当市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出现了一致性的观点,就要非常小心了。

大霄老师预言了底部,但最终底部破了,因为市场上认为底部成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市场一致性的观点,让散户变得盲目起来,而散户又天生是反向指标。

试想,所谓底部出现,大量的股民抢占了底部筹码,那主力资金又怎么赚钱。

最好的方式,就是击穿所谓的底部,让人们开始怀疑市场,从而吞并那些恐慌盘。

所以,不是大霄老师看不懂行情,而是行情本身,不能被大霄老师看懂,否则才会出问题。

任何一个带流量属性的股评家,尤其是粉丝特别多的,他本身对于行情的判断,就不能完全准确,因为他的观点无形中影响着市场的情绪。

市场本身,就不能造神,不能有一致的观点,因为这个方向就是错误的。

所有健康的股票交易市场,都是在分歧中不断前行的,即便是资金抱团,最终也会有土崩瓦解的一天。

启发4:保持独立思考,更容易在市场里赚钱。

我爸爸从来不独立思考,就喜欢“拜神”。

当然,大霄老师只是他众多膜拜的大神其中的一个。

拜神的结果就是他自己做很多决策之前,都会去看看这些大神们的言论。

自己看好的方向,其实都是从这些大神们的观点中得来的。

这个板块,那个行业,他自己从来没有研究过,也没看过任何研报,反正别人说哪里好,他就去哪里看。

实战的结果,自然就不那么的好了。

其实,仔细去观察整个市场,股评家似乎看多的会更受爱戴一些,因为唱空非常的反人性。

有一些大神要顾及自己的流量,没法说真话,当他们表示要适度谨慎的时候,就是看空了。

所谓的保持独立思考,并不是不能去借鉴别人的观点,而是要对观点做正确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结论。

就好像,市场研报被认为是非常无脑的东西,因为几乎所有研报都是看好某个公司,但实际上下跌的公司却很多。

这不代表研报没有价值,只是读研报的人,没能收集到有效信息,并且自己做出判断。

保持独立思考,并且纠正自己的股市思维,是可以提升自己赚钱机会的。

启发5:要懂得尊重市场给出的答案。

市场会交答卷,也只有市场的答案,真实有效。

任何的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他们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市场。

懂得尊重市场,就意味着要懂得承认错误。

我始终认为,这个市场不存在任何真正的神话,那些赚到钱的人,只不过是判断对的次数,远大于判断错误的时候。

而那些赚到钱的人,也特别懂得尊重市场给出的答案。

有时候,市场会产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转移。

就比如政策利好了某个行业,那么这个行业本质上就是利好了,即便你看不上这个行业,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

赚钱的人,只是读懂了市场,并且看懂了自己的渺小,然后顺势而为。

而那些相对比较执拗的人,在市场里存活的概率,就会相对比较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