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普利制药(SZ300630)$
普利制药董事长范敏华范总作为医药产业界的杰出代表,接受了《医药经济报》的采访,并对【夯实基础研究“塔底”】和【战术差异加速登顶】两个模块作出了全面的阐述。
1、夯实基础研究“塔底”
“产学研”融合创新已成为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尽管中国的医药自主创新方兴未艾,但“产学研”合作仍是高水平创新的短板,目前核心痛点在哪里?
范敏华:普利制药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提高药品研发成果的高效转化。已经实践了多项“政产学研用”项目,主要包括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关于硼中子药物、mRNA核酸药物合作;与浙江大学关于PLAT001强渗透抗肿瘤项目合作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通过产学研合作,普利制药已在硼药领域开发出多个核心技术。除了已经成熟的产品,如BPA和BSH,普利制药还在研发多个新的硼药品种。随着普利制药等企业在硼药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可以预见,BNCT(硼中子俘获疗法)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这将为临床癌症治疗带来更为有效和精准的解决方案。
目前实践的几项“政产学研用”项目较为顺利,希望能够与更多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首先,我们希望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双方在科研合作上加强交流、加快科技转化的效率和速度。因为学校偏向基础研究,一些产业化的项目,如果在开发初期与企业方合作,在应用和注册申报上就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药品注册要求。我们也欢迎国内知名高校学生能够来普利制药实习、锻炼。公司拥有强大的实习基地平台,愿意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医药行业“产学研”发展。其次,如果有一个能够将优秀研发项目共享的平台,就能促进更多项目产业化。
2、战术差异加速登顶
医药经济报:
现阶段,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疾速驶入快车道之际,如何把握生物医药创新合作新趋势,在“唯快不破”的竞争中打造出差异化产品研发管线?
范敏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通体现在各要素的加速流动和资源匹配,政府在政策上要更多倾斜要素的流动,消除链块壁垒和交易成本。企业要在创新中起到龙头作用,因为企业是面向市场、面向需求的,由企业拉动产业,由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由人才启动创新,由资金助力创新和产业发展,由政府促进“四链”融通。
普利制药积极参与打造“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医药创新生态。在人才方面,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引进,截至2022年底,公司现有员工总数1520余人,研发人员近550余人,超过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在科技创新项目方面,普利制药响应并实践国家关于支持儿童药等各类相关政策。公司已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的8个项目开发,儿童药基地已被纳入工信部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儿童药重点项目,并成为中国儿童药物研发和产业化联盟首批联盟成员。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此外,氟康唑干混悬剂、利奈唑胺干混悬剂、泊沙康唑干混悬剂、伏立康唑干混悬剂等即将上市。
干混悬剂是我们专门为儿童开发的独家专利剂型,采用掩味技术保证了良好的口感,不含糖和防腐剂并且配备了专用的给药器方便精准用药。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瓶装干混悬剂,配备了精准给药器,与国内常规的袋装干混悬剂凭感觉取用“半袋”“三分之一袋”相比,提高了儿童用药的精准度,也提高了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产业的发展最后还是要回到市场。医药是特殊行业,企业如何让医药创新项目在市场上得到价值表达?政府如何让整个“四链”不断再循环?如何更好地平衡患者药物经济学与市场经济?这是值得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