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式集装箱行业概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红海冲突# #集装箱空箱短缺#

一、行业背景

红海危机

l 苏伊士运河是世界航运的重要中心。它连接地中海和红海,分隔亚洲和非洲大陆,是欧洲与所在国家之间最短的海路而且是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最快和最短的通道。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12%的货物贸易要经过苏伊士运河,2022年,有超过23800艘船只穿越了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货物通过量达到14亿吨。当前苏伊士运河占30%国际海运集装箱量。占世界原油的近5%,石油的10%产品和8%的LNG海运流量。

l 假如苏伊士运河封锁,众多船只必须绕道开普敦,经由好望角。以程度更轻的2021年3月超大型集装箱船“长赐”号搁浅事件为例,其它船只单程将额外增加约3,000-7,000海里(取决于具体航程)海运距离,多增加航行时间8天,额外增加航次燃料成本48万美金,集装箱船租船费率指数在3月上升14%。所以苏伊士运河的畅通情况可以直接影响全球航运运价。

l 截至2023年12月18日,主要集装箱船班轮公司马士基、地中海、达飞、赫伯罗特、ONE、现代商船、阳明海运和长荣均宣布暂停途经红海航运的服务。这些暂停服务公司集装箱运力合计占全球集装箱船船队总运力74%。

l 2024年1月12日至16日,红海地区船舶通行总吨下降10%,同时,进入亚丁湾区域的船舶较2023年平均水平大幅下降65%。在这期间,油轮和气体运输船通行量显著减少,而集装箱船通行量则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l 红海危机持续发酵恰逢年度长期协定运价谈判集中期,随着航运公司不断提价,国际运价水平快速上涨。代表全球海上运输航线运费水平的SCFI已连续八周上涨,由2023年11月17日的999.92飙升至2024年2月9日的2166.37。假如90%的船舶将绕航红海地区情况下,全球海运吨海里贸易量将增长约6%。

集装箱行业

l 左第一张图:近一年集装箱新箱库存快速下降,当前指数已经跌至警戒线以下,逐渐回归至健康水平线内。综合数据表明行业总体处于去库存周期。红海危机前,行业供给过剩。红海危机影响下,集装箱空箱周转周期拉长(绕航导致),港口空箱堆存量明显下降。航运企业、租箱公司加快提箱速度,集装箱新箱发货量持续提升,集装箱新箱库存快速消化。

l 左第二张图:2024年1月,弘景·集装箱库存消耗指数为23.79,集装箱新箱库存较上月显著下降23.79%,库存消耗速度加快。航运市场加快补充箱源需求提升。红海危机爆发后,航运公司为应对港口空箱库存下降加快提取新箱和起租新箱,集装箱新箱发货量急剧上升,增长124.6%,新箱产量较2023年1月仅增长18.0%。当前产量继续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降低。

l 右第一张图:2022年中国集装箱出口数量为3,210,000个,相较于2021年集装箱出口数量4,840,000个,同比下降33.7%,但依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数据显现为外贸市场需求明显转弱。产量端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集装箱订单量出现大幅下跌。为2021年的55.4%。境内市场向好,集装箱国内市场占比从2012年的近0%增长至占集装箱市场总量比例为16.4%。

l 右第二张图:到2022年底,中国沿海省际运输7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总数达到350艘,箱位数为83.0万TEU,同比增长5.4%。由于国际集装箱海运市场价格回落,部分内外兼营船舶开始向中国市场转移,导致中国市场供给相对充足。随着中国 “散改集”和“陆转水”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沿海集装箱运输需求将继续稳步增长。

二、行业背景

技术参数

l T代码相比于IMO分类包括更具体的细节,如测试压力、外壳厚度、减压设置和出口安排(顶部和底部),便携式罐体容器规范中,T代码从T1到T22针对不同的危险物质运输制定了罐体容器的最小测试压力、最小壁厚以及减压阀和底部开口的具体规定。根据ISO标准制造的罐式集装箱适用于多式联运,常见规格分为20英尺、40英尺和45 英尺三种,主体材料选用碳钢Q235B或不锈钢304/316L,40英尺规格和45英尺规格常用于LNG运输,运输介质相对20英尺更单一。

行业现状

l 近十多年来,罐式集装箱行业呈现全球化和标准化趋势,产能逐步向中国转移,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罐式集装箱制造国(根据亚洲罐式集装箱组织统计,仅2013年全球新增罐式集装箱3.68万台,其中中国制造2.90万台,占全球新增总量的78.80%)。以20英尺罐式集装箱为例,中国常年保持出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的态势(注:波动周期性是由于数量按逐月累计),罐式集装行业目前较为依赖中国产品出口。当前一些设备已经建造了20多年已接近被处置的边缘,数量上从2020年开始被处置的旧罐式集装箱(由于罐箱寿命过大,或皮重过重或桶容量较小或维修成本过高等问题)越来越多,预计未来几年数量将达到顶点。

竞争格局

l 中国企业当前在运营商和租赁商领域参与度较低,过半市场被国际企业占据。但在罐式集装箱制造方面占据全球绝大多数份额,且行业集中度极高(前六大企业占比97%),制造商当前主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集环科四方科技等行业产能国际领先企业,第二梯队为胜狮货柜、大连中车集装箱等一定规模企业;第三梯队为其他正在开发各种产品专用储罐,包括交换储罐、半特种储罐、气体储罐和低温储罐的细分赛道企业。

l 形成梯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1.企业规模扩张增加抢占市场。以中集环科为例,其在2020-2022年共生产罐式集装箱25,487、14,854、29,772、32,880个,总产能分别为27,596、18,002、31,356、36,422个,产能长期保持高水平,并且弹性较大,更易于抢占市场份额。2.技术研发力度和水平不同。产品丰富度方面,以当前市占率第一的中集环科为例,生产的罐式集装箱尺寸囊括10英尺、20英尺、30英尺、40英尺和45英尺等,产品线丰富,能够满足化工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技术方面中集环科是ITCO制造商分会董事会主席单位,先后引进英国 UBH 和德国 WEW 罐箱技术,罐式集装箱全系列发展格局。

市场规模

l 中国罐式集装箱制造行业规模整体呈现波动趋势,且幅度较大。在2019-2023年,市场规模由56亿人民币增长至85.4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1.1%;预计2023-2028年,市场规模将由85.4亿人民币增长至110.9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5.4%。

l 过去五年,中国罐箱制造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1.罐式集装箱优点突出:罐式集装箱具备诸多优势,其能够通过火车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多式联运,从而提高所载货物的全球运转效率。其次可以降低成本(以每个新桶20美金,每个普通集装箱最多可装78个标准桶计算,使用罐柜可省下1600美金),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较大。罐式集装箱在运输危险货物安全性较高,中国等国家逐步重视危险货物安全环保问题,从而提高了对罐式集装箱的生产和应用,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对罐式集装箱的使用进行了立法强制使用。2.大流行期间供应链短缺:大流行期间,供应链中断导致罐式集装箱短缺(来自运营商和实益货主等),进而导致需求增加。2021年新增制造量同比2020年增长48.84%,2022年同比增长27.36%。

l 根据ITCO历年报告数据,罐箱保有量与每年新增制造量不同,保有量每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属于积累型(行业还未到像钢铁一样需要供给侧出清的阶段),而新增量每年呈现周期性波动态势。具体增长还是下跌需要参照相关程度较高的化工产业,根据美国化工理事会预测,2024年开始化工产业出现好转,所以预测2024年-2026年(具体参照化工指数图,3年为一个小周期)新增罐箱保持正增长。

三、产业链

上游

l 通常情况下库存周期分为四部分:主动补库(需求上升,库存上升)➡️ 被动补库(需求下降,库存上升)➡️ 主动去库(需求下降,库存下降)➡️ 被动去库(需求上升,库存下降),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库存过剩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1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全球经济迅速复苏,叠加粗钢压减等因素,钢铁价格上涨,钢材社会总库存下降,逐步转入主动去库存阶段,目前中国钢铁正处于主动去库至被动去库的转折阶段。

l 三种钢(均为罐式集装箱常用钢,通过多年比对发现相关公司采购价与其趋势和价格基本一致)价格近年受下游需求影响有所上升,统计期间(2020年-2024年2月9日)以不锈钢304为例,增长幅度近7%,近期价格小幅回升。根据当前钢铁库存状况,预计未来三种钢价格将缓慢上升,中短期目标不锈钢304价格1,7000元/吨(当前1,5650元/吨),不锈钢316价格2,7000元/吨(当前2,5900元/吨),碳钢SPA-H价格4,900元/吨(当前4,750元/吨),同步企业端订购钢材成本上升。

l 铁矿石作为炼钢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是世界各国的重要资源。澳大利亚铁矿石探明储量相比其它国家具有显著优势,中国铁矿石资源禀赋排名世界第四位,但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所以一部分铁矿石依赖进口,如国际争端产生可能导致进口价格飙涨,从而带动中国钢铁价格。

l 罐式集装箱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腐蚀性,以承受加工过程中的压力和负荷。钢材是短期内无法被替代的原材料,行业对其依赖性较强。

中游

l 通常情况下,相关企业会根据市场情况以销定产。与罐式集装箱保有量不同,新增罐箱制造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态势。2020年末开始全球物流拥堵(大流行与恶劣天气双重影响)导致2021年全球集装箱船延误平均增加了一倍。在远东和北美航线上,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延误时间从2天增至12天。2020年至2021年,集装箱船周转时间中位数增长了13.7%,由此罐式集装箱企业开始扩大生产力(新华昌、大连中车等公司产能受阻),加大货品存放能力缓解局面。数据显示头部公司生产规模和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公司 ,行业寡头垄断局面进一步加剧。

下游

l 罐式集装箱在食品饮料行业主要用来载运乳品、酒类、果汁等。多年来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快速发展,以标志性的软饮料为例,中国产量从2014年起常年保持累计同比10%以上的增速,近年来,增速开始回落并且稳定,趋于中国GDP增速水平。中国软饮料市场未来增长趋缓的因素有两点:1.当前阶段市场饱和度较高。行业已经步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软饮料细分行业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只能通过创新新口味、新包装等来吸引消费者。2.产品种类众多,结构较为分散。现阶段中国消费市场中软饮料种类包括包装饮用水、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碳酸饮料(汽水)、植物饮料和固体饮料等,预计行业增长将保持稳定,因为单一品类的需求难以显著推动整体行业增长。

l 一辆40英尺LNG罐箱公路运输车的总投资在100万元左右,运力在17吨左右;LNG槽车公路运输设备包括牵引车和槽罐车,总投资在95万元左右,运力在20吨左右。可变成本包括修理费及保养费、燃料费、路桥费等;固定成本包括人工薪酬、轮胎成本、管理费用、保险费用、检查费用等。优化运营模式(需具备液态分销系统建设及配套储气调峰堆场)下LNG罐箱实现预先充装、免除排队等操作,大致可提升运输效率50%。对比后发现,优化运营模式下LNG罐箱公路运输成本低于槽车运输成本,LNG罐箱公路运输成本是槽车运输成本的89%,具备一定的经济性。此外一个40英尺的LNG罐箱大约可供3、4万户居民一天所需的生活用气,可以用来也可作为城市燃气季节性调峰或临时补充气源。

四、驱动因素

l 铁路运输是多式联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现如今中国越来越重视国际铁路联运。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铁路服务网络,也是中国“一带一路”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开通73条线路,连接中国内地50多座城市与欧洲25个国家的217座城市。2022年中欧班列共计开行16562列,发送161.4万TEU,开行数量同比增长9%(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58%)。随着时间推移,回程班列大幅增加,从2015年占比总班列的32.5%增长至46.4%。早期中欧班列回程空箱问题严重且数量较少,对运费产生了消极影响(按照去程以及回程开行数量的比例进行阶梯计价收费),后续中国通过空箱补贴等措施刺激了回程班列数量增长,打破“有去无回”的僵局,未来有望推动欧洲和中国内陆对罐箱的需求增长。

l 2019年中国化工产值约占全球的36%,成为全球最大化工生产国。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化工产值将会达到全球的50%。多年来中国等亚太地区其他新兴市场增速亮眼。根据ACC数据,2023年全球化学品市场增占率为0.3%,其中亚太地区以3.7%领先全球其他地区。2020年第一季度受大流行冲击中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超10%,后续通过各项防控措施企业开始恢复生产,增速回升。自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大流行影响逐步消退,2023年12月中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6%,保持较高增速水平。随着中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地位提高,化工品物流需求相应增加;预计化工品物流中采用罐式集装箱进行运输的比例逐步提升。

五、未来趋势

l 罐式集装箱在制造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方向之一是安全性,特别是在运输危险化学品等介质时。相关技术涉及介质的保温、加热和监控等。除了安全性,当前罐式集装箱制造业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新材料应用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制造方面,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工业机器人在焊接等工艺中的应用。在新材料方面,轻量化是主要趋势之一,因为每减少100公斤的质量,罐式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可提高0.4升/100公里。目前,BS600高强度钢在减轻油罐车罐体质量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据研究证明,其在5m³的油罐车罐体上的应用能够减轻30%的重量,预计这一技术有望在行业内推广和应用。

l 虽然罐式集装箱具有可循环使用的特点,但由于其高度依赖交通运输,所以依旧会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在当今世界各国推广低碳化的路径下,罐式集装箱也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向发展,未来解决办法有以下三种:1.减少无谓行程(避免空载返回)。2.结合便捷的多式联运(通过切换水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来减少碳足迹)。3.运输车、船舶等主要运载工具采用替代燃料如甲醇、氢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