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募:公募基金新罪状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3

去年年初的时候,有个叫涛涛车业的公司要IPO上市,发行价为73.45元,募资20.08亿元。

但一开始涛涛车业只想募资6亿,其中,2.6亿用于年产100万台智能电动车建设项目,7000万元用于全地形车智能制造提升项目,7000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5000万元用于营销平台建设项目,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到了上市的时候,它超募了整整14亿元

对此,这家公司发公告说,按照自己的发行价,公司的市盈率只有35.78倍,要比行业市盈率低很多

这么一看倒也有理有据,很多散户也就信以为真了,因为发行价高,很多中签的人憧憬着大赚的场景。结果上市当天就破发,中一签至少亏7000多元。

散户们纷纷骂涛涛车业领导层太贪婪,却忘了藏在公司背后拿着餐叉海吃海喝的主——券商。据了解,涛涛车业的发行费用总额高达1.4亿元,其中浙商证券获得保荐承销费1亿多,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也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件除了散户外,所有参与者共赢的事情。

涛涛车业IPO事件让我对第一次超募有了关注。

随后,我发现,在注册制下,超募竟然已经是如此的普遍,而涛涛车业的吃相竟然是如此的优雅,令人感动。

后面这些些公司上市前大比例突击分红甚至借钱分红、超募资金买理财吃利息(涛涛车业至少部分用来建设新项目)、造假上市再被罚酒三杯等等,可以说是吃相是非常难看了。

关键是,所有人都知道很难看,偏偏这类公司就是能玩得转,这类公司一个又一个在所有人的关注下,成功上市了,为什么?凭什么?

为什么?凭什么?

我先不解答,再举个例子吧,让大家看一看超募这种现象到底有多严重。

前段时间,在A股大盘一路震荡下跌的情况下,北交所逆势大涨,气势如虹。很多人说是因为北交所市值小,比较好炒。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直到我将北交所的市值和科创板做了比较之后,认知产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科创板和北交所在年前一段时间内,IPO的数量都差不多,但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募集金额的中位数是9.95亿,北交所只有1.58亿。大部分人可能会说上市科创板的公司要比北交所的优质多了,那我们再举个具体例子:

北证50有一个权重股叫吉林碳谷,主业碳纤维原丝,在国内技术水平和稀缺性都属于独一档的。在科创板有一家公司跟吉林碳谷同类型且体量差不多,叫中复神鹰,如果从业务范围、营收、毛利等基本面看,这两家公司到底谁更优秀,大家可能会有争议,但是即便吉林碳谷差一些也不会差一个档次。但如果看市值呢,吉林碳谷市值97.5亿,中复神鹰272.8亿,后者是前者的差不多3倍,这是很不正常的

所以,北交所前段时间的大涨根本不是游资的胡几把乱炒,而是有基本面支撑的估值修复,可惜的是,高门槛让这个机会对大部分人无缘。

可以说,即便科创板一路跌到了现在这个位置,它的估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

坏公司上市本身就是来卖公司的,就不说了(事实上哪家公司后面没有一个提笼子的公子哥?);好公司也被券商怂恿着超募上市,却又找不到好的用途,就只好存银行,或者买理财,堆在账上,摊薄了ROE水平。可以说,在IPO之初,公司就已经提前支出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业绩。

那么问题重新回来了,超募为什么会成功?凭什么会成功?

因为公募基金!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我对公募基金的第二篇讨伐书。

在注册制下,理论上不管是IPO还是再融资,哪怕企业募资离谱到天上了 ,只要有人接盘,就可以成功。问题是,一个人想把成本一毛钱的大白菜卖100块钱,谁会那么傻去买啊?现实中没有人去买,可在投资中还真有人去买,而且他们可不傻,相反相当精明。

前几年,基民的大量涌入,导致公募基金手里的钱太多了。这些涌入的基民基本没有投资常识,被身边人或网络的投资神话而吸引,抱着赚钱的态度而来。

这是一波汹涌澎湃的浪潮,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面对这泼天富贵都要傻了,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幸福了。幸福中也有烦恼:如何让这些钱留下来?因为中国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收入只跟规模密切挂钩,而不是跟收益挂钩。

所以基金经理非常迫切将这些人的钱长长久久地留下来,怎么办呢?很简单,套他!

对大部分人来说,当被深套,是愿意长拿的甚至追加投资的,因为定投微笑曲线的理论已经把他们洗脑了。相反,当收益较大的时候,要应对赎回危机,而当被套较长时间后回本,那赎回是会铺天盖地的。

所以,基金经理有动力让基金多跌点,再跌点,反正不要回本就好。

那有什么比去接盘超募更合适呢?

对基金本身来说,去接盘,意味着后面肯定是要跌的,这正中下怀;对基金经理来说,基金下跌,就没有赎回压力了,而场外收益是直接给自己的;企业拿到了更多的钱,发行商和服务商赚到了更多的费用,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以说,超募之所以会出现,是无数小白基民惯出来的。超募这件事,短期看,受损的只有傻傻的基民,间接损害了傻傻的股民;长期看,受损的则是企业本身和中国的整个产业。

而那些已经没有道德底线的基金经理们,将中国金融行业用了十几年培养的价值投资理念之堤,在一夕之间崩塌毁尽,换来了自己家庭的财富自由。

我就问一句,你们良心不会痛么?

再问一句管理层,你们在干啥呢?良心痛么?

全部讨论

01-23 11:49

大量没有投资经验,不具备投资常识的人员涌入,叠加从业人员的推波助澜,引起了大A企业的野蛮估值。

01-15 22:30

制度的缺失和缺乏严格的监管,结构不合理的设计,都是雪崩的助力,现下价值投资都只会被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