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腾讯2021年年报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3回复:101喜欢:105

本文语音版

还是先聊聊腾讯年报,

腾讯全年收入5601亿,同比增长16%,相比营业收入的增长16%,成本方面增长更大一些,同比增长21% 。

单看四季度2021第四季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长15%至人民币864 亿元,远远高出了业绩增长的7%.

公司的解释是主要受支付相关交易金额增长产生的交易成本、内容及基础设施投入、云服务项目部署成本以及渠道及分销成本的增加所致。这个怎么理解看个人。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1237.8亿同比增长1%。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就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股份酬金+减值及无形资产摊销-投资收益。

对于腾讯一般影响比较大的是投资收益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简单一些的理解为,非通用会计准则就是不考虑投资这部分变动。

1

聊聊投资

昨天腾讯年报出来,归属权益持有人净利润2248亿,刚出来时,这个利润网上一片叫好,也有很多人疑虑,腾讯为何如此高的增长,实际上这份利润中有视同处置京东集团股份带来的收益人民币782 亿元。

这事到底是啥逻辑呢?

简单的说,以前京东腾讯的联营公司,利润影响腾讯的利润,随着腾讯退出京东董事席,京东不再作为腾讯的一家联营公司,因此改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京东变成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时,价值就按当前估值重新计算了,腾讯当年投入京东是390亿元,现在一算浮盈赚了782亿,这782亿计入了2021年的利润。

周二的文章由于时间仓促我写的有些乱,有些朋友问,腾讯大部分上市企业都不受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你为什么说中概暴跌会影响腾讯的价值呢?

是的,腾讯受公允价值变动且影响当期损益的资产并不多,截止2021年报上市的只有198亿,不上市的1633亿。

但不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不意味着他的下跌对腾讯就没影响。

未来腾讯大概率还会经常有联营公司以京东的这种方式退出,这部分资产在退出之前股价波动不影响腾讯利润。

但是真的退出的时候,比如像京东这样分红给股东,或者直接卖出,这个时候企业估值的高低就有影响了。

所以如果《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这个问题最终解决不了,大概率会导致腾讯持有的中概企业估值大幅下降甚至退市,那么对腾讯肯定就是有影响的。

实际上腾讯持有的类似京东这样的联营企业是很多的,随便说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如B站、小红书,美团、滴滴、唯品会、暴雪、富途蔚来等等,整体接近万亿。

以前这近万亿的资产基本都是以较低的账面价值记录在腾讯的资产负债表上,每年合计为腾讯贡献的利润却是负值。

经过京东这次,给我们展示了这个隐藏宝藏的变现方法。但是有几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1.如上面所说,这些企业的估值高低,实际上是影响腾讯这部分宝藏的价值的。只是单纯的波动影响不大,但如果是一个行业的整体定价改变,估值下移,那肯定是有影响。

2.虽然今年协同处置带来了782亿利润,但实际上我们要知道这笔钱不是2021年一年赚的,它相当于你持有了一只股票很多年,只是在2021年变现了而已。

3.现在市场担心的是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大环境下,腾讯还能不能像以往投资京东等企业一样,以流量优势低成本入股其他企业。

如果可以那显然是最好的, 一边退出成熟的企业,一边去布局新的企业,这显然是一个可以不断重复的获利方法。这个电话会议上有谈,退出投资是为了更好的投资其他企业。

我个人相信腾讯未来还会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和以往不同的是,未来大概率会遵循京东模式,投资中小企业帮助其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会有序退出,减少成熟企业的股份。如人民日报所说,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有序发展。

当然这个判断对不对,只能等时间给我们答案。

2

终端数据

微信及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68亿同比上升3.5%。

微信是腾讯的流量基础,是否出现了可能替代微信的软件,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观察的地方。

QQ 的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5.52亿,下降7.2%.

收费增值服务注册账户数:2.36亿,增长7.7%。

3

视频号:

视频号是腾讯比较重视的发展方向,虽然大多数人不太看好,但是目前看还算在正常的发展轨道上。

据2021年财报显示,视频号的人均使用时长及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从我身边的观察确实使用的好友增加了不少,当然我这也完全可能受到证实性偏差和选择性偏差的影响。

对于视频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解决变现生态,做到了创作者可以稳定变现,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用爱发电这事肯定长不了。

实际上腾讯短视频涉足是比较早的,13年9月就推出了微视,14年有一度身边很多人都在用微视,也曾经取得过日活跃用户达到4500万,下载量稳居App Store免费榜前5名的成绩。

后来失败,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解决创作者变现的问题,能单纯靠兴趣维持不断创作的人毕竟是少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财报中,腾讯对变现也是非常重视的,原文如下:

我们相信视频号将会提供重要的商业化机会,包括短视频流广告、直播打赏及直播电商。微信小程序帮助独立商户在其私域内繁荣发展,在二零二一年,商家自营的实物商品交易总额同比翻倍。

短视频平台怎么才能吸引更多流量,肯定是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内容。怎么才能产生更多吸引人的内容,就是有更多优质的创作者,能否帮助创作者变现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同样做个视频在A平台赚300,B平台赚30,你肯定会更重视A平台。

不得不说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用户量增长和使用时长的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了。

以前龙头互联网企业的高增长主要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用户不断增加,二是用户的使用时长不断增加。但是呢用户就这么多,每个人每天的空闲时间也总有到顶的时候。

现在互联网的逻辑,基本进入了互相博弈期,多用了A软件,就会少用B软件,多刷了某短视频,可能就会少玩游戏,竞争自然会越来越激烈。

04

游戏业务

2021年本土市场游戏收入增长6% 至人民币1288 亿元(四季度几乎无增长),国际游戏部分增长31% 至人民币 455亿元。

游戏短期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版号停发,一个是未成年人监管。

未成年人监管方面,腾讯给出的数据是,在2021年第四季,未成年人总时长同比减少88%,占我们本土市场游戏总时长的0.9%。未成年人总流水同比减少73%,占我们本土市场游戏总流水的1.5%。

如果只看认证的年龄作为数据,我相信这个数据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同时我也相信使用家长账号玩游戏的未成年肯定还是存在的。

这种事情社会和公司要相互配合。与其非要求腾讯出个什么视频检测,十几分钟检测一次,我觉得不如自己父母上点心,对孩子的手机进行控制,做好孩子的陪伴和生活疏导。

小孩子他要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没游戏拿个橡皮也能玩很久。

问题不可能是只靠别人解决的,只是我们这代人从小被呵护,很多人从小养成了凡事赖别人,有问题让别人解决的思维习惯。从小头碰桌子,是桌子的错,长大了自己孩子学习不好,就一定是老师和环境的错。

我觉得没有一件事是能靠完全禁止解决问题的,首先成年人也有游戏的需求,没办法一刀切说游戏就完全取消,对于成年人,打游戏,打扑克,喝酒,唱K,蹦迪,他都是工作后的消遣,没啥高低贵贱之分。

而且我觉得游戏这事你完全不让孩子接触,将来可能问题更大。

对我来说我是能接受孩子玩游戏的,从小我就给孩子树立,玩的时候我们就认真玩,学的时候我们就认真学的理念,周末和寒暑假我都会让孩子玩会游戏,但平时他学习,我也一定是看书,至少不会是他学习我玩游戏看电视。

我认为,一味的严格控制只能让孩子对这件事越来越期待,一旦到了脱离控制的年纪,只能是变的更加沉迷。

这个我之前分享过,我开网吧的时候因为离大学近,也经常有大学生来玩,据我观察那些重度沉迷的,很大一部分反而是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电脑的,一旦离开家接触到了电脑,反而觉得发现了另一个世界不能自拔。

当然我每次说游戏肯定会引起部分朋友的反感,但我聊企业又不可能跳过这个业务。

我只能说,作为父母我们尽量理性的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不要总想着靠别人解决问题,作为投资人如果你反感游戏,那咱们可以从游戏企业赚了钱,然后去捐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从三年前开始我每年都有捐助2~3名困难学生,总还是有人愿意学习的。

书归正题,版号这事我认为早晚会恢复,毕竟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在游戏也是很多成年人娱乐的方式之一,等大部分企业完成了未成年防沉迷系统改革,一定会恢复版号。

游戏这项业务,长期看游戏群体和游戏玩家的消费能力肯定是增加的,

首先是消费群体长期肯定是增加的。

游戏是一代人娱乐方式的改变,在我父母那个时代,30多岁玩游戏的人很少,他们不是不娱乐,而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是打牌、打麻将、喝酒、打台球之类的。等游戏开始普及,他们已经过了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

而我们80后这一代,从小就接触游戏,所以我们长大后娱乐休闲里多了一项玩游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像我爷爷那辈人肯定不会去KTV,但是我父母这辈人50、60岁去KTV很正常,每代人的娱乐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当游戏成为我们这批80后的娱乐方式之一,随着我们岁数不断增加也会不断填补市场空白,30岁的时候填补游戏市场30岁人群的空白,40岁的时候也会填补40岁游戏市场的空白。游戏玩家的群体起码未来10年还是会增长的。

其次是消费能力肯定是增长的,随着我们收入的增长对于游戏的消费能力肯定也会提升。

在黑白小时候很多海外游戏都没中文,有也顶多是繁体中文。

为啥国内这么大的市场不出中文,因为咱们都只玩盗版。

但现在不同了消费水平提高后,买正版的人越来越多了,中文版是游戏的标配,甚至一些大作开始了中文配音。

假设我们永远只拿10%的工资玩游戏,只要经济还发展,收入还提升,同样比例的支出,实际金额就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在海外腾讯游戏业务的收入也依然保持30%的快速增长。

去年《英雄联盟》的动画《双城之战》 在上映一周后登上Netflix 英语电视节目观看时长排行榜榜首。《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同时在线观看人数创下约7,400 万的新高。

05

广告

广告2021年度的收入同比增长8% 至人民币886亿元,但是四季度的广告收入是下降的。四季度网络广告收入下降了13%。

当下的业绩就是这样,也基本反映在了腾讯悲观的股价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个业务未来还会不会好起来。

对于广告的影响我觉得有几条,首先广告投放和经济相关度高,新冠疫情下经济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同时几个投放大户教育、游戏和房产也是寒冬期。

教育不用说了基本没啥机会了,地产的政策面在逐步好转,游戏我觉得长期看不用太悲观,这个上一段聊游戏的的部分说过了。

并且总的来说,长期看只要经济还增长,总有行业能挑起大梁,现在无非是突然少了三个大客户行业,需要一个过度期,广告需求恢复增长我认为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广告,最重要的不是担忧没人投放广告,而是要关注腾讯的广告优势是否还在,腾讯的微信及其他产品,能不能在我们每天有限的使用时长中,抢占足够的份额。

06

数字内容

2021年收费增值服务付费会员数同比增长8% 至2.36 亿。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同比增长1% 至1.24 亿,凭借动画、剧集及体育等多元化内容,腾讯依然巩固了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

但是目前数字内容其实还是比较难的阶段,腾讯视频还是亏损的。

收入端,用户养成付费习惯需要时间,这个转换阶段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随着收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面对花几十元买会员,和浪费时间去找资源两个选项时,更愿意选择花几十元买会员。

成本端,长视频相比短视频,最大的缺点是要花大量的钱买版权,运营成本也更高,因此腾讯视频这些年也比较重视动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小说——动漫剧——游戏和周边产品的产业链。

这方面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我认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07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增长 34% 至人民币1,722 亿元。

腾讯还没单独把云业务数据列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云业务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市政服务这些都离不开云服务。

在国内云服务已经是千亿以上规模的市场,同时依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在海外云业务比我们发展更早,但无论谷歌亚马逊还是微软,云业务也都还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增速。

除了市场规模大,云业务还有一个优点,大部分规模大的新行业,在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的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格局分散的弊端。

而云服务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除了少量细分的领域,整体服务方面现有的互联网龙头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云服务的发展,基本上也是决定未来互联网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08

本文除了数据,大部分是我的观点,不是事实

如果看四季度腾讯数据,国内游戏收入放缓,广告收入下降,这两个都是对腾讯比较重要的业务。但如上面分析,长期看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但也不得不提醒一句,我说的都仅仅是观点,不一定是事实。

大部分企业分析都是这样,数据大家看到的是一样的,但不同认知,不同喜好却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一定要独立思考。

这两天看到2个小片段,一个是一个投资者发帖抱怨抄作业和买私募亏钱,私募的就不截图了,截图一下抄作业的部分。

另外一个是很多人抱怨,金龙鱼年报中林园的四个产品都从十大股东消失了,无论是仅仅不在前十,还是清仓,如果是单纯看林园买抄作业肯定会慌。

金龙鱼我觉得主要有2个问题,首先是去年估值太高了,今年呢主要是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影响。

投资这件事别人看上一家企业,可能有自己的逻辑,但有朋友的逻辑可能仅仅是某人买了,这样一旦进入逆境期是很难坚持的。

这两个小案例至少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1.粉丝多也不一定都对,投资这事他不是单纯的计算题,哪怕之前对了很多次,也会有出错的可能。

2.不同体系没办法抄作业,一个在意短期的人,抄了一个着眼长期人的作业,一定会很煎熬。

3.抄作业亏了钱,也没人给你补回来。

比如本文黑白说的仅仅是自己的观点,完全有可能屁股决定脑袋,所以一定要独立思考。

无论有10万粉丝,还是100万粉丝,对于企业分析这件事,很大一部分都只是个人观点的传达,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切记不可单独因为别人买入而买入。今天就聊这么多,咱们明天见。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财报大炼金#     

   #投资炼金季#    00700

精彩讨论

就叫皮皮啊2022-03-24 19:51

阿里:对不起,我赔钱!
腾讯:我穷洗了,我开支很大的,我快不行了,我要倒闭了,我是公共事业股。
股民:好的,筹码交给你

海哥亡命A股2022-03-24 19:38

逻辑和我想的差不多,不管是游戏,金融服务,还是广告,市场空间都是在不断扩大的,只要通讯社交的基本盘不崩掉,保持10%到15%的业绩增长,对腾讯来说很容易,加上投资带的收益,三到五年内见到千元腾讯,真的不难

马马兜兜骑2022-03-24 20:42

感觉腾讯有种要在当前舆论面前韬光养晦的姿态。

迷糊的阿呆2022-03-24 20:10

讲的很客观,除了投资以外的其他业务,虽然短期来看不理想,但是长期来说都是可以改善重回增长轨道的,唯一担忧的是腾讯的投资业务,这个不单受到国内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约束,还取决于老美那边对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和国内的谈判是否能取得进展,政策这个东西真没有办法去靠分析得出准确答案,唯一的担忧就在这

萨隆巴斯doa2022-03-24 19:42

先点个赞。补充一个小细节,微信群里越来越多人把视频号里的内容进行分享;为了避免时间碎片化严重,本人没有使用抖音、快手等app,但却每天都在看视频号

全部讨论

2022-03-24 19:51

阿里:对不起,我赔钱!
腾讯:我穷洗了,我开支很大的,我快不行了,我要倒闭了,我是公共事业股。
股民:好的,筹码交给你

2022-03-24 19:38

逻辑和我想的差不多,不管是游戏,金融服务,还是广告,市场空间都是在不断扩大的,只要通讯社交的基本盘不崩掉,保持10%到15%的业绩增长,对腾讯来说很容易,加上投资带的收益,三到五年内见到千元腾讯,真的不难

2022-03-24 20:42

感觉腾讯有种要在当前舆论面前韬光养晦的姿态。

2022-03-24 20:10

讲的很客观,除了投资以外的其他业务,虽然短期来看不理想,但是长期来说都是可以改善重回增长轨道的,唯一担忧的是腾讯的投资业务,这个不单受到国内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约束,还取决于老美那边对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和国内的谈判是否能取得进展,政策这个东西真没有办法去靠分析得出准确答案,唯一的担忧就在这

2022-03-24 19:42

先点个赞。补充一个小细节,微信群里越来越多人把视频号里的内容进行分享;为了避免时间碎片化严重,本人没有使用抖音、快手等app,但却每天都在看视频号

2022-03-28 11:42

本人惭愧惭愧,作为鹅厂投资者不太会看no-gaap利润,我现在基本就是用净利润减去投资收益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视同收益,倒挤出来核心业务利润或者直接观察游戏,社交网络,广告,金融与tob业务的营收。鹅厂这几个业务都是长雪坡赛道,我觉得不用太在意一时的业绩波动。现在这估值相当于27pe左右出售三大主营业务,外加免费送投资业务……

2022-03-24 22:24

两个方面没写:一是竞争格局,字节抖音的扰动,二是人口红利衰减,经济放缓对广告,服务等影响

2022-03-24 19:56

原来觉得很便宜,财报一出,现在觉得不那么便宜,但也不贵,那就只能拿着了,也不补仓了……

2022-03-25 00:22

投资收益相当于非经常性收益?

2022-03-24 19:50

意料之中的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