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国债发行安排落地,后市怎么看? |大类资产周报(134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昨日市场全天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沪指相对偏强。截至收盘,沪指跌0.21%,深成指跌0.6%,创业板指跌0.95%,南向资金净流入超100亿港元。

债市这边国债期货集体收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68%,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8%,5年期主力合约涨0.13%,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录得2.30%。(数据来源:同花顺,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

5月11日,央行公布2024年前4个月金融数据。其中,2024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3%,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2%,均为历史新低。(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4月国内金融数据较为不同,原因是什么?后续市场怎么看?南南梳理了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的最新观点给大家做个参考。

01

国内经济走势解读

首先我们先来聊下4月金融数据较为不同,原因是什么?具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贷偏弱,居民部门信贷和政府债构成主要阶段性拖累。具体表现为4月社融净减少1987亿元,同比少增1.4万亿,其中政府债少增0.6万亿,表外票据少增0.3万亿,企业债少增0.2万亿,社融口径信贷少增0.1万亿,股票融资少增0.1万亿。

在4月的金融数据中,信贷数据是较为符合市场预期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手工补息”禁止等监管政策。

二是核心超预期在于货币与存款大幅下降。银行体系对非银体系的融出大幅下降,同时企业端和居民端存款向理财搬家。比如大行质押式回购余额减少3.19万亿元,与M2减少3.6万亿元的量级相当。与此同时银行理财规模在4月增加2.5万亿元,最终非银存款小幅下降3300亿元。(数据来源: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整理,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

总的来说,4月金融数据的超预期大概率是因受到防空转、“手工加息”叫停、政府债发行节奏滞后的因素影响,不代表经济有明显下行。另外目前的政府债拖累的持续性有待观察,或只是加大了社融数据的波动。

从宏观角度,经济景气度整体平稳。4月经济景气小幅弱于季节性,但整体平稳,且3-4月制造业PMI持续在荣枯线以上,经济未出现突然恶化。同时实体需求端偏弱的情况有惯性,改变现状的驱动主要来自政策端,后续主要关注政府债发行增速与开工改善的兑现情况。

02

后续市场怎么看

了解完原因我们再来看看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安排。昨天(5月13日)财政部国库司召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动员部署会议,最终,特别国债迎来发行安排。

资料来源:WIND,财政部,南方基金

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主要关注5月17日30年期、5月24日20年期、6月14日50年期、7月24日30年期、8月14日20年期、9月24日30年期的首发规模,预计5-6月的发行规模较大。

具体的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分布仍需要进一步观察,但由于本次公布的计划发行时间窗口较长,市场预计整体发行节奏会较为平滑,供给集中冲击的担忧小幅缓解,利空落地后,昨日各期限利率反而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下行至2.3%以下。

这说明债市当前的整体情绪仍然偏强,中期宏观明显上行风险不大依然是共识,利率大概率能够保持低位震荡。但目前债券利率均处于历史低值,估值偏高,久期、杠杆、信用下沉策略等实际效果可能均有限,债券资产的风险可控,预期收益率不高。

那么后市怎么看呢?

股市方面,当前国内需求偏弱,且一季度政府债发行进度慢,市场关注1万亿特别国债发行对风险偏好的潜在积极影响。4月以来,经济景气小幅弱于季节性,4月PPI环比和金融数据均偏弱,经济需求端需要政策提振。且今年以来,政府债发行进度明显偏慢,市场对5月起政府债发行增速有所期待,政策端的关注点集中在政府债发行和2024年1万亿特别国债发行的时间窗口上,预计有望抬升市场风险偏好。

债市方面,特别国债集中发行预计将加大超长债的波动。根据财政部《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品种20年、30年、50年,超长债供给增加,会对今年以来行情较好的长端利率债构成扰动,叠加近期央行持续提示警惕超长债利率点位过低,短期建议谨慎考虑超长期债券。预计在政府债发行加速和开工改善共振前,基本面对债市的利空有限,利率或将整体保持低位震荡状态。

美债方面,通胀或将限制美债下行幅度。在通胀掣肘的情况下,预计美联储降息落地的时间最快在四季度。当前,美国就业市场依然有韧性,放缓程度暂不足以让美联储降息。预计季度内,通胀仍可出现再次超出市场的可能,美债缺少下行的动力。

好啦,今天的说理财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免责声明:《南南说理财》栏目旨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学习理财知识的素材,由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南方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南方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南方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