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问询函上的暗战——股市最顶级的财务课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9回复:105喜欢:682

年报季在喧嚣中结束了,各路大神各显神通,外行人是眼花缭乱,印象里就剩下了那些财务大洗澡的公司了。但是年报不过是开胃小菜,年报问询函以及对年报问询函的回复,才是这出大戏的高潮。

一、为什么要重视年报问询函?

年报问询函为什么值得大家重视,有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年报问询函会让上市公司把那些不想说的事情说出来。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方法,利润调节,财务洗澡,保壳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但却并不清楚操作方法的资本市场运作手段,就在这些问询函里露出了马脚。

其次,年报问询函信息量超大,不仅仅局限于年报数据本身。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实地采访,针对一份年报,“以往年份定期报告、当年度其他公告、公司经营和治理实际情况、行业整体与竞争对手情况、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交易数据和信息等,都是年报审核中拿来对比和审核的重要依据。”,非常适合同行业竞争对手和证券研究员学习,也许行业深度不及专业的行业研究员,但要说财务数据跟行业数据结合的高度,问询函一定是最高的山峰,没有之一。

再次,收到年报问询函不一定代表公司真有问题,但交易所通常都有一个风险公司清单,清单上的公司会重点关注,年报这么一个年度最重要的数据报告,一定会受到重点的照顾,也就是说,清单上的公司,有问题的概率大。

最后,年报代表了中国会计从业的最高水准,而年报问询函里面展示出的财务调节手段代表了中国最前沿的做账水平。无论你如何掩饰自己财务调节的踪迹,总会有蛛丝马迹被揪出来,在合法的空间内调节报表,是一种水平,值得任何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学习。

对于想深入了解公司,以及靠这一行吃饭的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年报问询函是一年一度的华山论剑,是展现行业与财务技巧的满汉全席。

你看多少财务的书,都不如老老实实对着一篇篇年报问询函和公司年报,尝试站在公司、会计师和监管的三个角度思考。

你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公司的目的是什么?会计师为什么要这么做账?监管是怎么发现问题的?

相信我,一个新世界会向你打开。

补充一点康得新康美药业的事情。这两个公司影响最恶劣的地方在于,它们抽掉了会计制度最基础的那一块板——真实性。连货币资金这种极难造假的账目都能出问题,其他那些估计科目的真实性能有多少?如果不对这种行为进行彻底的处罚,垮掉的就不是那些倒霉的投资者,而是整个会计制度,还有资本市场本身。

这俩公司就不要用筹码理论去赌了,已经翻不了身了。

二、2018年年报问询函的特点

我们收集了截至5月3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总共发出的653封问询函,发现这些上市公司有如下特点:

1、大约1/5的上市公司收到了年报问询函,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收到年报问询函

针对2018年年报,两家交易所共发出了653封年报问询函,相当于18.06%的上市公司收到了年报问询函,也就是大概每5家上市公司就有1家收到年报问询函。

从交易所看,上交所共发出了217封问询函,深交所主板70封,中小板202封,创业板164封。相对来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收到年报问询函。

2、建材和传媒行业要重点关注,银行钢铁等行业表现最好

从收到问询函的绝对数量看,化工、机械和医药行业最多。但从比例看,最高的行业是建材、传媒、综合和采掘,其中建材行业有38.36%的公司收到了年报问询函,传媒30.26%,化工行业总量虽然高,但比例只有20.97%,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地方。收到问询函比例最低的行业是银行、钢铁、国防军工和非银,显示国有企业比例较高的行业,年报更为规范。

3、收到问询函的公司20-40亿市值的比例最高,相对全部A股,一般市值更小,估值更高

从市值分布看,小公司更容易收到年报问询函。20-40亿左右市值的公司收到了最多的问询函,4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占到了一半以上。

市值与市盈率的比照关系看,收到问询函的公司在全部A股公司分布中市值更小,估值更高。

4、收到问询函的公司营业收入小于10亿的比重最高,相对于全部A股,一般收入更低,更容易亏损

从营业收入看,收到问询函的公司营业收入整体都偏小,小于10亿的公司占到35.83%,小于20亿的公司占到一半以上。

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比照关系看,收到问询函的公司与全部A股公司相比,营业收入更低,更容易亏损。

三、哪些公司的问询函值得你来研讨?

收到年报问询函的公司总体上市值偏小,但反而是大公司收到的年报问询函更值得大家学习。公司越大,财务造假的概率越小,但大公司更容易聘请优秀的会计师,财务调节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在收到2018年年报问询函的公司中,市值较大的有比亚迪牧原股份新城控股通威股份山西汾酒等。

如果你只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问询函,那请你一定要看新城控股。交易所和上市公司之间你来我往,一个问的认真,一个不应付,那些企业的财务调节手段,就这么一项项的暴露在你眼前。

新城控股的会计师,至少采取了五项利润调节的手段:

1、及时计提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一般来说,对于自持物业,保守的企业会选择不计提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确实是允许的。

2、合理选择并表公司或者合营联营企业,盈利的公司并,不盈利的公司可以先放在体外。

3、对于财务利息,较多的选择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可以暂时不影响当年的利润表。

4、其他应收款的坏账计提比例一般偏低。

5、新旧会计准则转换时执行有利的新会计准则。

除此之外,交易所和上市公司还就关联方交易、大额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现金流和货币资金的关系、货币资金与利息收入之间的关系、公司业务情况等进行了问答和反馈。

整个问询函回复共有43页,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财务学习案例。

其他的问询函还可以看的有比亚迪,更侧重于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沟通,三安光电则是对票据贴现、应收账款等重点会计科目的问询。对于市值最大的这20家公司,建议大家都看一遍。

财务会计的最高境界绝对跟假账无关,而是如何玩转财务,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回旋余地。

@今日话题 @不明真相的群众 @雪球达人秀

$新城控股(SH601155)$ $比亚迪(SZ002594)$ $三安光电(SH600703)$

精彩讨论

长电武进钉子户2019-06-08 09:44

卵么不懂。它的三四线是贫困城市吗?苏锡常比北上广差多少?

青梅煮酒话英雄2019-06-07 22:48

我就是看完了新城的反馈之后才加大仓位成为第二重仓的,不完美,但是瑕不掩瑜,哈哈

hmhou_20022019-06-08 21:45

还有证监会对小米的84问,绝对是分析公司的经典范例。

天泉桥上悟投资2019-06-08 19:46

我只是认为商业地产如此高速发展是不可能的,高负债就更可怕,住宅地产的高周转模式又不适应商业地产,存在巨大的商业风险。

天泉桥上悟投资2019-06-08 08:37

新城控股的会计选择恐怕不仅仅是调节利润,更多的是隐藏负债水平,万达都不好走的路难道新城在消费能力更低的四线城市取得成功?

全部讨论

2019-06-08 09:15

这是一篇好文章,尤其对新城控股的介绍,新城控股近年来涨幅7倍,一帮散户依然还趋之若鹜,完全忽视涨太多的风险,财务调节的风险

我就是看完了新城的反馈之后才加大仓位成为第二重仓的,不完美,但是瑕不掩瑜,哈哈

2019-06-08 21:45

还有证监会对小米的84问,绝对是分析公司的经典范例。

新城控股的会计选择恐怕不仅仅是调节利润,更多的是隐藏负债水平,万达都不好走的路难道新城在消费能力更低的四线城市取得成功?

2019-06-08 21:46

确实是学习财报的好材料,需要一些基本的会计学知识和财务报表分析知识,才能看得懂。后续我会写一些相关的文章,介绍财报分析基础知识。

2019-06-08 21:07

当下得先解决明火执仗造假,睁眼说瞎话的问题,大A会计水平再修三世都还没到这个水平,公司治理任重道远,文章超前了,留给子孙后代们看吧

2019-06-08 22:57

还敢提新城控股,我写的评新城问询函的都被攻关了

2019-06-02 12:39

干活满满,良心大作!竟然没有什么人看,果断转发!

2019-06-09 22:36

刚到高潮就戛然而止了

2019-06-09 22:33

这几年的证监会问询函确实是有干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