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创年内第二大单日跌幅,央妈和财爸的分歧点在哪儿?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3

今天,长端债券调整幅度比较巨大。

30年国债的现券目前为止,大幅上行超过5bps,几乎抹去了3月底以来的所有涨幅,兜兜转转,又回到了2月底的位置。

而30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暴跌-1.17%,是年内第二大单日跌幅,2月以来,债市每个月都会让人有这么特别不舒服的一天......之前是,2月6日大跌了-0.99%,3月12日跌-1.2%。

今晚,基民债基的蛋,会掉的比较疼......

原因也很直接。

昨天一早,财政部(文章title是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借人民日报之口,发了一篇文章,提到“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换句话说,就是支持央妈买买买,多买国债,但央妈昨天大晚上的,借金融时报之口(注意,金融时报是央妈旗下的媒体,原文看这里),标题特意最前面加了【重磅】俩字,表达了三点:

第一,长期国债收益率下太快啦,主要原因是供需错配。就是债发太少了,还借了市场人士之口,意思是,不仅我这么觉得,市场买债的人也是这么看的。

“央行对经济增长前景是长期看好的,但供求关系等因素也会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带来短期扰动,部分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增长预期较好的阶段,也曾由于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失衡,出现国债收益率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背离的情形。”

“记者采访了一些市场人士,他们认为,今年以来政府债券供给明显减少,这或是导致两者短期背离的一个因素。”

第二,下这么快,可能是有风险的哦。你们加杠杆、拉久期,确实赚的很爽,但对于配置型机构,如果放在持有到期账户,小心后面资负倒挂,去年美国的硅谷银行就是这么死的。

“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去年硅谷银行因为将大量存款和短期借款用于购买久期较长的美国国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短债长投、期限错配,后随着美联储加息、利率走高,债券资产价格大跌导致银行出现资不抵债和流动性危机。”

第三,领导确实指示了,但你们不要单方面脑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可以让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但首先,我不可能一级买,因为95年的《银行法》就不允许,且全球央妈都没这么干的,其次,二级买是可以的,但你国债的量得足够大,发行节奏要稳定才行,不然我的出现可能增大市场的波动,所以归根到底是你发行的供给侧的问题,再次,我不仅买,我还可以卖啊,没说我就一定是多头啊,你们这么喜欢,我到时候都卖给你们行不行?

“不少专家提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相对足够大,同时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才能有效实现政策传导,也能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而且,未来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也会是双向的。”

机构投资者,既关注财爸的发言,也得看央妈的脸色,但如果爸妈打起来了,开始battle,大多数孩子,还是听妈妈的话比较多,毕竟,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更多一点,而且真发起狠来,妈妈是真拿藤条抽,爸爸很多都是做做样子打哈哈,懂的都懂。

所以,你就能理解今天机构短期卖出的逻辑了。

......

关于这个事,表舅帮大家补充三点。

第一,债市中长期看多的逻辑没发生变化。

首先,上面虽然提到了央行可以卖债,加大市场的抛盘,但央行一共就1.5万亿的国债持仓,其中1.35万亿是07年为购买外汇注资中投而发行的特别国债,剔掉这些,持有国债2000亿不到,和30万亿的国债总规模相比,怎么卖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动静,更多的还是一种态度。

其次,虽然表舅一直不建议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买长久期利率债债基,因为波动太大,拿不住就容易亏钱,但我一直看多今年的债市,逻辑很简单,供需两方面看。

供给来看,进度确实很慢,原来认为4月会有供给高峰,但迟迟未见,所以央妈也比较着急,但即使供给高峰到来,大概率也是给债券做出一个回调的凸点,增加配置的性价比。

需求侧,表舅年初从《今年最大的风险以及最大的机遇》开始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2024年最大的机遇:持续不断下行的居民端无风险利率。

2024年最大的风险:持续不断下行的居民端无风险利率,下的依然不够快。”

“只说一个事实,去年全年,存款利率累计下调了3次,那么今年,在更加严峻的基本面下,存款利率还会不会继续下调?我想,大概率会的,这就可以打开债市进一步下行的想象空间。”

“同样的逻辑,假如存款利率继续下调,10年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红利策略的股息率保持不变,那么后者的相对吸引力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你就想想,这些机构投资者最近在交易着什么预期?”

从近期的市场来看,不管是“严厉打击银行网点对个人存款的手工补息”,还是“部分银行开始停售长期限的大额存单”,以及这两天传的“保险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到2.5%”,其实都是一根主线,下调全市场的无风险利率,降低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而这会打开这些配置机构的配债空间。

同时,如果逻辑通畅的话,可以继续看多权益当中的红利策略。

第二,要理解两个部门的利益,不同的KPI,决定了不同的态度。

回过头去看,财政部为何发声,支持央行买卖国债?

很简单,对财政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收支平衡,这是核心KPI。

从收入的角度看,有两大块,一是税收,一季度的数据大家也看了,很难有增长点,特别是减税让利的大背景下,而对地方财政来说,土地出让的收入也每况愈下;二是资本收入,也就是国有股权,只要央国企估值抬升,就有变现的空间,所以中特估依然会是主线,这是未来创收的核心,这和是哪任村长提出来的没关系,背后的boss是财政部和国资委,村里只是play的一个环节。

如果收入不增长,那就控制支出,一方面体系内也降薪,另一方面,压低国债利率,就能降低后续新发专项债等的付息成本,咱们之前说过,这是很大的一块,所以,财政部鼓励央妈买卖国债,把国债收益率压在比较低的位置上。

但是。

央妈来说,部门的KPI是不一样的,对内对外有两块。

对内的KPI,是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利率走廊,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现在10年国债、30年国债,全部向下偏离MLF利率,这实际是破坏了政策利率的严肃性。

对外的KPI,也是最核心的KPI,就是汇率,咱们人民币今年对美元小幅贬值,但对其他一揽子货币,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货币,是升值的,非常坚挺,这就有利于这些小兄弟敢于拿着人民币、敢于用人民币结算做双边贸易,所以“强大的人民币”这一核心KPI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央妈第一不可能承认任何的QE,第二也会权衡自己买债券,对外释放的信号,不能有明确的超发货币,引起的贬值预期。

第三,核心关键,还是经济本身。

央妈说财爸发债慢。

财爸说是发改委项目没凑齐。

发改委说项目确实挺难找,已经尽力了啊,审查比较久,因为项目出了问题有问责机制...

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制造业投资确实增速很快,但规上工业产能利用率是73.6%,比上季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说明有效投资是下降的,有钱,也得有好的地方花才行。

大概如此。

......

最后,再说一嘴表舅重仓的投顾组合哈。

表舅尝试跟投并追踪投顾组合,核心是觉得,资管行业的两条主线,是非常清晰的。

一是居民资产的海外配置,中金今天写了一篇,《日本出海启示录》,其实企业出海也好,居民海外配置也罢,都是必然趋势,QDII额度受限,反倒会激发市场的讨论热度,加速这一局面。

二是被动指数,特别是ETF的发展,且在这一过程中,基金投顾,是最佳的载体,这在美国市场已经是现实了,终局肯定是这么个情况,就看你何时发力。

昨天,国内的ETF第一大厂,华夏的总经理李一梅,在一个论坛上,也发了言(原文),也提到了我上面说的第二点,我摘录几条,大家看看。

“在中国,第一个1万亿元,用了16年,但第2个1万亿元,只用了3年。”

“美国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蓬勃发展始于2008年,市场寻求能实现风险对冲的金融工具,当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也经历着类似的转折,刚性兑付的泡沫释放,无风险利率大幅度下降,主动管理的超额收益变少,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提升,被动投资方兴未艾。”

“国九条,强调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

国际投资者,去年不仅在绩优ETF,在新发ETF中也开始出现外资身影,瑞士银行集团、野村新加坡等知名外资占据了多只A股ETF前十大持有人的席位。”

“目前A股有2亿股民,7亿基民,但ETF的参与者却只有近千万,渗透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提到三个大趋势

“主动管理赋能产品创设,指数投资其实更考验主动投资能力,在美国近三千只ETF中,跟踪同指数的ETF数量最多为4只,在行业主题上,很多基金管理人虽然在宽基上无法与巨头竞争,但他们专注因子投资、杠杆反向、结构化收益策略、多资产另类策略,建立自己的ETF生态圈。 ”

“竞争从产品创设延伸至产品运营领域,我们正稳步迈向“万物皆可ETF”的时代,“重首发、轻持营”的策略已经开始慢慢行不通,2023年ETF规模持营贡献度高达85%,新发占比收缩至15%。基金公司迎来了对于内外部资源协同配合的考验,如何联合上下游各类服务机构,将复杂的ETF运营工作转化为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从单只产品到组合化、策略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境外成熟市场看,‘投顾+ETF’已成为财富管理的主流模式,过去十年,美国投资顾问配置ETF比例由不足10%上升至40%左右。华夏基金也开始探索,公司携手投顾机构、圈内KOL共同举办多场卓越班活动,旨在与券商、银行的理财师们一起探索市场新生态下的投资策略与顾问服务,争取将基金收益转化为客户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

最后这条,就是表舅想尝试跟踪学习的,可能是星辰大海。

全部讨论

04-24 22:57

04-24 20:35

哎,,,今天亏嘛了,亏了一个多点

04-24 16:11

请问长久期利率债单独配置有风险,和权益基金配置做股债平衡是不是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