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空!专家打脸,套现18亿,无人驾驶龙头逻辑变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德赛西威(SZ002920)$ $比亚迪(SZ002594)$ $宁德时代(SZ300750)$

大家好,我是小艺。

最近,无人驾驶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给大家分享一个这两天关于无人驾驶龙头的真实段子。

东吴证券开会,本想强推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找了一位专家来做背书,结果这位专家上来就啪啪打脸说以后没德赛西威的事了,小鹏都逐渐放弃了。这个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东吴的人也是原地傻眼,赶紧打哈哈转移了话题。

很显然,如果主机厂都开始自研了,那么智能座舱的逻辑就大变了。运气好的可以转为做代工,但是代工这种事大家都很清楚,就是干苦力被压榨的对象。

这还不算完,德赛西威前脚刚被机构的专家打脸,7月5日又发布公告说控股股东准备减持2%的股份,套现约18亿,这吃相是挺难看的。

那么,德赛西威的股东为什么迫不及待的卖?它的逻辑变了吗?我们先来了解分析一下德赛西威。

一、营收破百亿,高研发能力

2022年,德赛西威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49.33亿元,同比增长56.05%;归母净利润11.84亿元,同比增长42.13%。

2022年,德赛西威的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更是突破200亿元,其中智能座舱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突破百亿,智能座舱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接近80亿元,新产品(价升)、新客户(量增)的突破,支撑了德赛西威的业绩高速增长。

德赛西威英伟达在中国支持的第一家本土自动驾驶Tier1,与地平线在智能座舱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德赛西威能够成为英伟达以及头部车企的供应商,肯定是有自己的技术实力的。

德赛西威的研发投入很高,研发项目陆续规模化量产。2022年,德赛西威的研发投入16.63亿元,占比11.14%,这放在整个汽车行业里也是很高的了。公司研发人数达到3,494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44.49%。

2022年,德赛西威的主要研发项目包含第四代智能座舱项目、第三代核心座舱开发、海外汽车仪表项目、智能车身域控平台、IPU04平台、高像素摄像头平台、座舱场景大脑系统、智能进入系统,部分项目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二、智能座舱不是个好生意

德赛西威营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就是智能座舱,2022年智能座舱的营收占比为78.72%(智能驾驶营收占比17.22%、网联服务营收占比4.06%),目前德赛西威的核心座舱产品覆盖了国内外主流车企。

前面我们提到了德赛西威背靠英伟达,英伟达只要发布新的芯片,德赛西威就会做软硬件配套部分,但从毛利率可以看出,英伟达拿走了利润的大头。2018-2023年Q1,德赛西威的毛利率基本在23%-25%之间,而英伟达2023年Q1的毛利率就高达64.63%。

智能座舱业务看似高大上,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生意。近五年德赛西威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很低,2023年Q1毛利率只有21.09%,净利率只有8.27%。对于制造公司来说,这么低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风险很大,一旦局势发生转变,不排除出现亏损的可能。

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无人驾驶对车企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像专家所说,一个车企只要有能力,肯定会自己做。德赛西威最核心的智能座舱有被颠覆的风险,未来,德赛西威有可能是立讯精密那种,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三、高存货、高应收账款

德赛西威虽市值接近900亿,但本质还是一个没有话语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德赛西威的资产负债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这两年的资产负债率增长很快,2023年第一季度为51.9%。虽说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偏高,但超过50%,还是说明德赛西威的资金比较紧张。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德赛西威的应收账款持续走高,2022年应收账款同比增加了72.49%,占营收30+%了,大量应收款需要回款。仔细看了一下,绝大部分的应收账款都还是在一年期内,虽然基本可控,但还是需要留心注意。

2022年德赛西威的存货为34.16亿元,同比增长了68%,明显高于营收增速。存货有一半为原材料,考虑到当前的市场较好、供应链紧张、以销定产的模式,库存风险虽可控,但是超过这个体量和比例,还是挺危险的,毕竟电子元器件的贬值速度非常快。

四、总结

客观点来讲,智能座舱的进入壁垒确实不高,说白了就是拼成本,而成本则跟量也就是规模挂钩。在国内有能力实现自研,并且能把成本做的比德赛西威还低的车企寥寥无几,这方面暂时不需要特别担心。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德赛西威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德赛西威的下游企业是车企,车企卖的不好,回款自然较少,另外还会带来存货减值风险。

声明:以上投资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