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为上市公司董秘(35)(新年快乐、马年如意)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14喜欢:10
第十一章  IPO,董秘派的奇幻之旅!(续1)(新年前最后一更,祝雪友们马年吉祥,马上就涨)

        (2)IPO启动筹划的时间点不断前置。

        我国资本市场由乱到治、由混沌到规范,企业IPO筹划工作的启动时间点被不断推动着向前延伸。大致在2005年以前,企业IPO启动时间相对较晚,因为那时市场刚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迷,实业界对上市的意愿还不太强烈,且上市公司规模的基数较小,有大批成熟可供上市的标的企业,一部分已经十分成熟的企业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粉墨登场。后来随着企业上市的感召力越来越强烈,大批企业试图涌入上市公司行列。加之具有成熟上市条件的企业被大浪淘沙几轮后,具有上市现时条件的企业日益减少,让有意向走向资本市场的企业不断将筹划时间前置,因此准备和筹划时间较前些年的企业要更长一些。

        根据目前我国对上市条件审核要求的现实,就是“重现实基础条件的审核、轻价值发现功能”,使一些现实还较为弱小,但未来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企业,被拒之门外,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经济领域内尤为突出。这些企业只好纷纷将眼光放眼海外,使一批优秀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境外上市公司,让国人无法分享自己市场培育出来的成果。随着创业板市场的创立,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

         好的上市交易标的被国外交易市场吸收,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上市标的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炒新”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一道奇观,也成为监管机构的一大心病。为了限制疯狂的新股炒作,国家出台许多治标不治本的条条框框,但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未进行根本改变以前,这些治疗手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当我国真正具备推行市场化的发行方式和上市条件时,才可能真正改变我国资本市场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疾。

        (3)IPO的筹划,不是拼凑,而是有计划的准备。

        不管过往是什么样的状况,未来靠业务拼凑、业绩拼凑的手段已经不能大行其道了。所以每个有志于成为上市公司的企业都应该放弃一些不现实的想法,将关注的重心重新回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曾经“包装”一词被神化,以至于成了企业上市的代名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它了,因为大家已经渐渐明白“包装”出来的企业,总有一天会显了原形来。这个结果对企业、对实际控制人、对全体股东和对资本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种伤害。类似案例太多,每个人随口都可以说出几个典型企业名字,所以此处不想举例说明,伤口上撒盐也是不道德的。只想说的是,这种伤害看似对中小股东很大,其实对整个企业(请将企业和实际控制人区别开来)来说,伤害更是巨大。

        比如一家企业曾经在有限责任公司状态下,在非透明监管环境下,小日子过得非常舒坦,在他自身所处细分行业中也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目前审核和监管现状中,一定要把自己打扮成行业龙头,不是第一,至少也要第二。有些细分行业的行业数据本就是一部天书,不信你认真翻看一些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其行业数据来源五花八门,甚至来源于一些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怪难为企业的,国家都没有专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或者权威行业协会,非要这些数据不可,企业怎么办?只好花钱去让一些数据公司或者行业协会买数据统计结果。即便如此仍无法取得又怎么办?就赞助一些公司专门为企业所处行业来编一本工具书。这样不就是满足是大家的品味,皆大欢喜,但何苦呢?

         这种行业数据凑一凑也还说得过去,但业绩指标凑一下就会凑出大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审核阶段如果发现有业绩不真实的情况,企业悄悄地撤消审核就完事了。现在可不行了,也可能导致刑事立案,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万幸,糊弄成功,发行上市,也不是无事无忧的,除了“填窟窿”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外,还会有两种结果等着你:

        一是为消化上市前的业绩欠账,只好先来个业绩大变脸,把责任推到行业形势萎靡不振、应收账款回收不理想、重大资产损失等等,如果运气好,监管机关接受而原谅了你的理由,但高手在民间,估计众多的市场人士和股东们也不那么好应付的。

         二是被内部人、股东、竞争对手等来个实名举报什么的,这下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因为这事也翻船的公司太多了,所以还是最好保持对规则的足够敬畏,这才是企业最明智的选择。

         那么企业明白了保持理性态度的重要性,就很容易找到企业如何筹划上市之路了。

        着重打造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增长基础,才是企业筹划上市的核心工作。最高境界的筹划就是不用筹划,沿着企业的既定的战略规划不断创新发展,好事自然来。

        有很多人说,企业首先是行业选择才是王道,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你睡起都会被市场推着向前发展;在一个竞争充分的红海市场中,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这是句非常中肯的废话,因为不管是阴差阳错也好、认真规划选择也好,人只能干自己熟悉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土豪”,可以舍弃现在,重新选择的。再说再好的行业也有新陈代谢和淘汰落后,再差的行业也有精英企业独辟蹊径、崭露头角。找准企业的定位和自己存在市场中的理由,企业总会向前熟悉的领域不断前行。有的企业在实体经济整体低迷时,不断转战地产、小贷、投资等领域,但最后连企业的根基都“玩”丢了,自然面对筹划IPO时,也只剩下“玩”了。

        (4)不要让现在的冲动,成为未来上市的羁绊。

        这个观点在本文中曾经数次提及,原因是太多企业为此而吃亏了,所以不免啰嗦几句。企业的沿革反应出企业的行事风格,在IPO筹划期的“现在”,就是未来企业记录在案的“沿革”。不要让现在的经历成为企业未来历史中的挥之不去阴影。

         如果仅仅是不影响发展的历史还好,最怕的是现在的不谨慎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

         2013年9月27日《经济参考报》评论“长城影视”:“股权沿革复杂或成放弃IPO主因”,引用一位上市公司法务工作律师所言,证监会对IPO公司的股权沿革问题一向非常严谨,在报告期过于复杂的股权转让,以及隐藏关联方的情况都有可能成为公司的硬伤。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鹏翎胶管、金冠汽车、欣泰电气等多家公司就因历史沿革问题导致IPO被否。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是经常挂在嘴边的感叹。如果是因为过去导致今天失去了某一个赚钱的机会,这还算幸运的;如果因为过去而导致今天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这就伤害太大了。公司在筹划期,涉及出资、投资、股权变更、权利归属等问题,就应该充分的重视和谨慎。

        2010年9月,本人在创投公司工作期间,遇到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医药企业,产品中的藿香正气水、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六味地黄丸等,在所在区域性的普药市场占据70%的市场份额,自行研发的心血管类特药也极具特色。企业创立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前身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并轨期间,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于是企业经历了国退民进的变革,所在县政府将企业职工进行了集中身份转换,安置费折换成全员持股,并在改制批文中象征性的留下一句:品牌不再单独计价,由企业免费使用。当时因为企业发展无门,地方政府也无意盘活。却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因为职工转换了身份,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增长,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企业重新成为医药市场的宠儿,焕发了活力,并开始筹划上市工作。不筹划还好,一筹划就让当地政府心有不甘,县属的集体企业怎么就成了全体员工发财的平台呢?于是就找出了最初当时的批文,咬定品牌的无形资产没有确权,要求重新按现在的品牌价值进行评估作价,重新折算成股价,按现在的状况一评估,就成了单一最大股东(因为股东均为职工,股权极为分散)。于是企业员工就不干了,当时你抛弃的企业被我们盘活,现在却为他人作为了嫁衣。双方为此闹得互不相让,自然IPO也成了泡影。

         此处的案例中所涉瑕疵,是企业自身无法规避的,有点无可奈何。但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去主动防范和规避的时候,就不能留下类似的权属瑕疵的尾巴。

(未完待续)@东博老股民 @郭荆璞 @天天静心课 @坐关 @O_Livia @天天静心课 @6v1206 @投资小兵孟灿 @张亮midas @每天发现一个更好 @不明真相的群众 @sylvieluk @卢山林 @乐乐奶爸 @流水白菜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耐力投资

全部讨论

2015-10-13 23:41

楼主前辈,您好!很有幸在我打算转型时看到您的文章。我今天一口气将1-35全部浏览了一遍,并做成Word文档意再进一步细看。太感谢您无私的分享了!
请问,36开始的文章可以再哪里找到?

2014-04-08 12:40

盼望继续更新。去年看了前5篇,今天突然发现这里才是原产地,把剩下的都拷到WORD里,准备今天慢慢看。

2014-02-08 18:05

新年快乐

2014-01-27 11:53

先转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