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为上市公司董秘(32)

发布于: 雪球转发:18回复:55喜欢:51
第十章  VC、PE,天使?魔鬼?(续6)

        6、IPO前的疯狂PE,昨日难再续。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最高上冲至6124.04点,创造指数历史之最,随后一路走低,但直奔上市主题的PE投资热潮却并没有消退,2010年、2011年至2012年中期,这是曾经PE最火热的年代。2012年12月,中国上市审核嘎然而止,渐渐熄灭了市场近乎疯狂的热情。

        我们以一家风投机构为例,2011年、2012年两年中,以投资吉锋农业一战成名的九鼎投资,共计投资120余家企业,其中2011年80余家、2012年40余家,这是极为宏大的投资业绩。九鼎投资也以其独特风格,创造了称为“PE工厂”的模式。但上市暂停审核卷起的“财务核查风暴”,一时又让许多企业主动退出赛道,提出IPO终止审核申请,最高锋时有166家退出,其中九鼎投资的企业就有6家之多,应该说颇受打击。

        这种以追求短、平、快就特点的PE模式,未来还可以长久吗?“PE工厂”模式真的就那么神秘?看个笑话再说吧:

        古代一姑娘,遇到一进京赶考的穷书生避雨,遂磨墨铺纸请书生赋诗一首,发现书生真有才华,当即以身相许,次日姑娘垂泪送别并赠盘缠,嘱咐书生若是高中莫负妾身,书生执手相看泪眼,发誓后继续赶考。姑娘让丫鬟把书生名字记录在册。

        丫鬟说:小姐,这已是第69个了。

        姑娘说:没办法啊!组合投资分散风险,总有一个会考中进士的。

        其实这姑娘还是进行了详细尽职调查的,“磨墨铺纸请书生赋诗一首”,但我们有些风投机构只是单纯的融资金、抢项目,赋诗都不需要。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越来越理性,会一定程度上削弱这种以暴富式投资模式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曾经很多投资机构传言带来的IPO捷径并不存在,真正的优势仍然回归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和长期增长潜力上来。

        (1)你看,我打了个电话,过会了!

        在一次经历的上会(发行审核委员会)过程中,见证过一家投资机构的“竞争实力”。2001年,作为申报上市的工作团队成员,本人所在的企业经过一年多的预审、反馈和补充,终于等到了上发审会的时候,那天虽然自己没有上会任务,但也倍感紧张。经过前期的折腾已经筋疲力尽,此时在等待生死两重天的过程中,绷紧了的神经有点弹指可破的紧绷感。在我旁边的那位投资公司股权代表也一脸不知所措。这一年来,他们一直在鼓吹着关于“发审委”的黑色生态链,说得神乎其神,让企业倍感幸运,庆幸遇到高人了。此时他的表情显示,可能他们没能“搞定”其他人,心理上他把自己搞定了吧。

        当时的证监会地址不在今天的金融街富凯大厦,还在一街之隔的金阳大厦。内部功能分区还不像现在这样的格局(今天有专门的小间独立接待室,预上市公司待遇提高了不少),那时与发行部的预审员沟通和交流,甚至在发审会的等候时间,也只能站在的走道里。

        关于我们公司的发审会议听说进入到表决阶段,表决票数还是3:3,有一位委员迟迟没有投票,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旁边的风投委派的“大侠”拿出电话走了出去,说去打个电话,再也没看见回来。后来我们顺利过会,大家虚脱般的皆大欢喜。这时大侠回来了,匆匆忙忙地说:“过会了吧,刚刚打了个电话给那个委员,肯定过!”。老子那时太想扁他了,明明从会场出来的人告诉我们所有委员都不可能带电话进场的,他打给鬼了吧,这个行业里“装洋”的神仙真多!

        (2)告诉你,我是发审会委员派来的!

        2011年,曾经因为竞争一个PE项目,企业选择了竞争性谈判,因为这个项目极具上市优势,于是吸引了至少七家风投机构围观,最后企业邀请了包括我们在内的四家投资机构参与竞争性谈判。

        这里叉开一下话题,其实采用这种竞争性谈判不是企业选择风投最好的方式,因为单纯只选择投资价格作为入股的唯一标准,这就失去了引入投资者的根本意义。此观点前边已经多次谈起,再此仍作个强调。

        竞争性谈判前,每个企业都做了“投资方案书”,说明了各自的优势和成功案例等。很多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实业在与资本博弈中,还是有较高的话语权,这也与目前风投所有阶段及投资风格有关,不像发达资本市场的国家,具有完善的投资体系,分阶段投资体系十分完善,而我国的风投机构,只偏好搞急功近利的PE投资,投资机构又多如牛毛,而具有IPO资格的企业或多或少有些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经过多年来IPO不断“收刮”,剩下的优势企业更成了香饽饽,自然可以炽手可热、可以趾高气扬一点。

        那天的竞争性谈判的情形也差不多,四家机构如待选的秀女一样,牛皮都吹上了天,想证明自己才是企业最佳的选择。最后大家都退了场,在离开前,一家机构方人员拉过企业董事长,轻声(他自认为很轻声)说:“我是发审委派来的,我们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和委员关系好!”。当时太想笑了,这么幼稚的话,你死定了。

        三天后,接到企业方的传真,我们落选了,那家号称“委员派来的”机构成功与企业达成投资协议。哎,连这也相信的企业,还是不投资的好。

        爱吹牛皮和喜欢听吹牛皮的奇葩组合,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天,教授正在讲解什么是经济学,

        有学生问:何谓第一产业?

        教授答:养羊,喂牛;

        学生再问:何谓第二产业?

        教授答:杀牛、宰羊;

        学生又问:何谓第三产业?

        教授答:吃牛肉、喝羊汤;

        学生还问:那么,什么是文化产业呢?

        教授答:出羊相、吹牛皮。

        (3)我们就是专业“捡破烂”的!

        在一些专业“捡破烂”(特指第一次IPO未能通过审核的企业,非真破烂)的牛人面前,市场里那些通过各种通天的关系突击入股的投资家和机构,真的弱爆了。通过一点赌博、一点牛皮、一点运作、一点手段就能起死回生,这才是真的短平快项目的超级选手。

        曾经一家企业在第一次发审会中“被毙”(未过会),企业伤心欲绝,试图放弃IPO打算,后来一家投资机构找到他们。

        投资机构问:董事长为啥放弃IPO打算?

        董事长答:太黑了,我们这么好的企业都不能过会!

        投资机构问:为啥没过呢?

        董事长答:看嘛,未过会的反馈意见,共10条。

        投资机构看后假装沉思,问:你觉得这些都不是理由?

        董事长答:这些问题都怪我们保荐人太差了,没有阐述清楚。

        投资机构问:如果我们投资进来,不带任何约束条件,只在私下约定一个不成功原价回购条款就可以了,行不行?

        董事长:呃?

        投资机构:我们再推荐一家实力和背景都很深的保荐机构,保证你会满意。

        董事长:你们为啥这时要进来?

        投资机构:我看了你收到的“反馈意见”,说小题大做就是小题大做,说严重无比它也严重无比,我们最清楚了。

        董事长:嗯,就是这样的,我们这些反馈的问题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投资机构:现在还来得及,我们先投进来,6个月后就可以报材料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帮你解释清楚的。我们也承诺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股份锁定3年。

        董事长:如果失败了,我们原价回购?

        投资机构:当然了,为保证你和企业的利益,可以不计资金利息的。

        ……

        6个月后,企业再次提交了上市申报材料。

        再半年后,企业第二次上会并顺利过会。

(未完待续,谢谢阅读)@东博老股民 @郭荆璞 @天天静心课 @坐关 @O_Livia @天天静心课 @6v1206 @投资小兵孟灿 @张亮midas @每天发现一个更好 @不明真相的群众 @sylvieluk @卢山林 @乐乐奶爸 @流水白菜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耐力投资 @920的牛

全部讨论

2013-12-31 08:33

2013-12-30 14:48

2013-12-30 14:37

“在离开前,一家机构方人员拉过企业董事长,轻声(他自认为很轻声)说:“我是发审委派来的,我们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和委员关系好!”。当时太想笑了,这么幼稚的话,你死定了。三天后,接到企业方的传真,我们落选了,那家号称“委员派来的”机构成功与企业达成投资协议。”

2013-12-30 14:25

mark一下,有空慢慢看

2013-12-30 14:21

捡破烂那集里的董事长好萌的!

2013-12-30 13:50

文笔很好,跃然纸上

2013-12-30 13:49

非常非常精彩-------虽然不知道故事和事实有多大差距。其实很多事实,多年后回顾,都像故事;反之,很多当年听说的故事,多年后印象中都是事实(绝无冒犯,言语唐突,敬请谅解)

2013-12-30 12:53

我一下子看完了你写的东西,复制到word居然有7万多字,我是有多么饥渴啊!前辈写的不错,给我这个刚刚工作的人很多启发!

2013-12-29 11:04

如果放弃出书,考虑在豆瓣上做长尾效应,具有可读性的东西,豆友们认的,算是曲线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