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净息差危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31喜欢:72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为1 .69%,较2022年末下降了22基点,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银行业净息差下行的原因

银行业净息差面临资产收益率下行和负债成本率上升的双向挤压,但资产端收益下滑是主导性因素,实际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降息周期都会对银行的净息差构成收窄的压力。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总需求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三年的新冠疫情冲击后,居民和企业的预期有所变化,消费和投资意愿减弱,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持续低位,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当前一个主要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银行业面临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的考验。

实际上,自2013年我国启动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业的贷款利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中。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LPR报价形成机制后,贷款利率进一步地下行,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最初的4.25%下跌至当前的3.45%,为了进一步缓解企业压力,近年来银行业响应中央号召持续减费让利,银行加权平均市场贷款利率从2019年的5.44%快速下跌至3.83%,助推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

居民存款市场上也发生了一些影响到净息差的变化。一是主要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多次下调,2023年6月和9月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集体下调挂牌利率,12月国有银行再次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三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下降高达40基点。二是存贷款市场利率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下降特征,2023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4.34%下降至3.83%,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前述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三是尽管存款利率在下降,但居民存款总量呈现逆势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和2023年,住户存款分别增加17.84万亿元和16.67万亿元,这一水平远超2020年、2021年以及疫情之前的水平。四是储户风险偏好的降低使得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即使存款利率多次调降,存款成本率在定期化趋势下较为刚性,这种存款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加了银行的付息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9月下旬正式生效的存量房贷置换对银行业的净息差产生了重要影响。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作为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其利率的下调直接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的收窄。下调后的房贷利率普遍降至了4.2%甚至更低,这对第四季度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全年的平均净息差迅速跌至1.69%,而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净息差分别为1.74%、1.74%、1.73%。

重视息差收窄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来看,净息差的收窄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仍主要依赖于息差驱动,其中利息收入在银行业营收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2023年全行业利息收入占营收的比例超过了80%。尽管2023年在实体经济需求弱势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保持较高的增速,但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已经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显著冲击。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并未实现增长,依然维持在20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全行业实现净利润 2.37万亿,较2022年的2.30万亿仅略微增长了3.37%。

从长期视角审视,净息差收窄所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会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银行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盈利能力,因此,盈利能力的下降会直接导致银行新生成资本的减少。此外,盈利能力的下降还可能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和监管评级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增加其通过市场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的难度,监管机构也会对银行的资本补充实施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一旦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本补充渠道受到限制,银行可能不得不采取紧缩信贷的策略,从而对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和整体金融稳定产生负面效应。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负债管理方面,首要任务是要降低负债成本,压退存量的高息负债,防止非理性的过度竞争和揽储,严格把控揽储成本,并考虑通过减少存款期限、调整结构性存款规模等策略来降低存款利率。其次,尽快调整负债结构,对于同业存款和同业债券的银行,需要合理控制其规模和利率。再次,对于更多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建议采取跟随定价策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同步调降挂牌利率,以保持相对合理的息差水平。最后,银行还应致力于提升其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即在维护现有客户忠诚度的同时,通过增强其金融服务、产品和渠道等各方面的实力,实现低成本资金的累积和稳定沉淀。

资产管理方面,一是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二是结合市场利率走势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持续深入研究利率走势变化,强化风险定价能力,灵活配置调整国债、利率债、政策性银行债等债券品种头寸,获取部分资本利得收益。三是要落实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信用、财务等情况以及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分类管理,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四是注意避免对高风险领域的投资,防止潜在的减值风险,例如在房地产领域,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逃废金融债务等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审慎开展授信。

除此之外,银行业还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以维持盈利水平并弥补净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银行业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拓展更多跨境增值服务、推出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个性化的财务规划、投资银行服务,以及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资管产品。银行业还应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等方式,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率。在发展中收业务的过程中,银行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中间业务的处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最后,银行业在着力稳息差的同时,不能忽视风险管理,防止不良资产减值侵蚀利息收入。商业银行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坚守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强化风险防范和识别能力,加强风险研判、预警监测和缓释管理,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探索建立风险、发展与效益平衡的激励机制,统筹自身高质量发展和助力经济社会转型。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中间收入、加强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管理,中国银行业有望稳定净息差水平,提高股东回报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注:本文为笔者发表于《证券市场周刊》的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标题为《银行业如何应对净息差收窄挑战?》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平安银行(SZ000001)$

精彩讨论

知易行难大叔2024-03-13 11:59

Deepsleeper11写的文章经常推送给我,而我从来对他文章的观点十分对立!
净息差下行算什么危机?耸人听闻罢了!这十多年来电脑手机种植牙一直降价没构成危机!连汽车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而蔚小理,小米依然趋之若鹜,要进入这个行业!
一,1997年大叔在农行当信贷员的时候,贷款利率年化在10%以上,净息差就高,但那个时候不良贷款率高,撤销几笔不良贷款,净息差再高也没什么卵用,银行的经营就陷入困境!
二,银行净息差降低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作为有好几万粉丝的博士大威,你不能只分析近年来净息差降低对银行的负面影响而不综合考虑银行贷款规模高速增长以量䃼价,以及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精耕细作,降低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经营效益提升的正面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银行的个贷是非常少的,而现在银行贷款利率大幅降低后普惠贷款惠及普通群众,个人承担按揭贷款消费贷款都给银行创造利润。。。。而由于信用体系的建立,银行管理更加规范,现在的银行系统比前二三十年的银行腐败少得多,安全得多,稳健得多。。
三,银行净息差的下降,实际上让银行准入有更高的门槛,有更宽的护城河,这几年再想进入银行的玩家大幅减少。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净息差再向下的可能性并不大。。同时,银行也不愿意冒更多的风险去赚较少的利润。
四,最关键的一点!大叔承认单纯净息差的下降对银行是利空,但大多数银行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农商行还在保持利润快速增长,而国有大行的利润依然维持增长,股息率相当于贷款利率的两倍,这种畸形也只有大A才有。。。。所以说如果要说危机的话,连续巨额亏损的造车新势力,还有芯片寒武纪,以及一大把股价高高在上,利润少得可怜,甚至亏损的题材股,热点股,危机在他们那一边,不在银行!
五,净息差下降对国有控股,不良拨备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不良率持续下降,利润多年稳健增长的优秀上市银行而言毛都不算,只是众多鬼故事之中其中一个而已!
银行都四倍市盈率了,净利润增长在20%以上,如果还要挑毛病,说这里不是,那里不是。那可能就是知识分子既要又要还要的一个顽症了!我就问40万的奥迪a6,你可以说他烧机油,那16万的奥迪6他不香吗?题材股,热点股将可能使投机者飞黄腾达,当然也可能让他们一文不名!
而大叔!就要在银行股极度低估的情况之下,就要在你们还在讲银行股鬼故事的时候,坚决相信国运!坚决布一次大局逮一次大鱼!
让我们拭目以待!$江苏银行(SH600919)$ $建设银行(SH601939)$ $平安银行(SZ000001)$ @雪球创作者中心 @

估值的救赎2024-03-11 21:19

总的来说,银行净息差下降降低的是利息收入,所以必须在非息收入中寻找出口,1.是文章中提到了的发展非银金融业务走金融控股集团之路是主要方法,但是这一部分大型银行已经先行一步了。2.是要增加债券交易,目前中国银行由于缺少债券以至于在利率降低周期无法通过债券公允价值的上升对冲利率下降的利率风险,这是中国银行和美国银行最大区别。1和2又是结合的,发展金控集团让银行持有更多债券是应对利率下行的一个好方法。3.是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其实这个是1和2基础上的内容,主要是考虑到了商业银行成为金控集团以后会搞大量直接融资业务,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投资者身上,就不需要这么多银行了,银行间接融资会被直接融资业务冲击,银行应该要进入到供给侧改革阶段进行整合。4.做好前面3点,金融强国的航母是金控集团也建造完毕了,我们大型金融机构是时候准备好跟随国家一起到海外与国际金融机构展开战斗。$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成都银行(SH601838)$

DeepSleeper112024-03-13 10:27

$建设银行(SH601939)$ $招商银行(SH600036)$ 原来压制银行估值的是坏账,但坏账有好有坏,好坏银行之间可谓天壤之别,所以招行宁波会享受很高估值,但息差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净收入,而这一轮息差下行几乎是无差别,这个痛苦的过程恐怕要持续很久。

DeepSleeper112024-03-12 09:57

纯属拍脑门了,没有学习好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金融强国讲的是服务实体(让利),防范风险(稳健)中国银行的非息收入是最难提高的,中美的非息差别太大了,中国的非息就是结算、代理、资管手续费,美国的混业经营是大资管大投行大财富,在非息这方面没有可比性$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平安银行(SZ000001)$

二郎价投2024-03-13 18:33

一天到晚危机危机的,老妈都不觉得一群孩子这个息差有危机,你急啥?反正,不行可以无限量增发,怎么也不会倒闭。谁怕谁,印点钞票注资解决问题了。至于你们这些小股东,是死是活,不在老妈关注范围之内。$农业银行(SH601288)$ $建设银行(SH601939)$ $中国银行(SH601988)$

全部讨论

2024-03-13 11:59

Deepsleeper11写的文章经常推送给我,而我从来对他文章的观点十分对立!
净息差下行算什么危机?耸人听闻罢了!这十多年来电脑手机种植牙一直降价没构成危机!连汽车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而蔚小理,小米依然趋之若鹜,要进入这个行业!
一,1997年大叔在农行当信贷员的时候,贷款利率年化在10%以上,净息差就高,但那个时候不良贷款率高,撤销几笔不良贷款,净息差再高也没什么卵用,银行的经营就陷入困境!
二,银行净息差降低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作为有好几万粉丝的博士大威,你不能只分析近年来净息差降低对银行的负面影响而不综合考虑银行贷款规模高速增长以量䃼价,以及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精耕细作,降低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经营效益提升的正面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银行的个贷是非常少的,而现在银行贷款利率大幅降低后普惠贷款惠及普通群众,个人承担按揭贷款消费贷款都给银行创造利润。。。。而由于信用体系的建立,银行管理更加规范,现在的银行系统比前二三十年的银行腐败少得多,安全得多,稳健得多。。
三,银行净息差的下降,实际上让银行准入有更高的门槛,有更宽的护城河,这几年再想进入银行的玩家大幅减少。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净息差再向下的可能性并不大。。同时,银行也不愿意冒更多的风险去赚较少的利润。
四,最关键的一点!大叔承认单纯净息差的下降对银行是利空,但大多数银行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农商行还在保持利润快速增长,而国有大行的利润依然维持增长,股息率相当于贷款利率的两倍,这种畸形也只有大A才有。。。。所以说如果要说危机的话,连续巨额亏损的造车新势力,还有芯片寒武纪,以及一大把股价高高在上,利润少得可怜,甚至亏损的题材股,热点股,危机在他们那一边,不在银行!
五,净息差下降对国有控股,不良拨备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不良率持续下降,利润多年稳健增长的优秀上市银行而言毛都不算,只是众多鬼故事之中其中一个而已!
银行都四倍市盈率了,净利润增长在20%以上,如果还要挑毛病,说这里不是,那里不是。那可能就是知识分子既要又要还要的一个顽症了!我就问40万的奥迪a6,你可以说他烧机油,那16万的奥迪6他不香吗?题材股,热点股将可能使投机者飞黄腾达,当然也可能让他们一文不名!
而大叔!就要在银行股极度低估的情况之下,就要在你们还在讲银行股鬼故事的时候,坚决相信国运!坚决布一次大局逮一次大鱼!
让我们拭目以待!$江苏银行(SH600919)$ $建设银行(SH601939)$ $平安银行(SZ000001)$ @雪球创作者中心 @

总的来说,银行净息差下降降低的是利息收入,所以必须在非息收入中寻找出口,1.是文章中提到了的发展非银金融业务走金融控股集团之路是主要方法,但是这一部分大型银行已经先行一步了。2.是要增加债券交易,目前中国银行由于缺少债券以至于在利率降低周期无法通过债券公允价值的上升对冲利率下降的利率风险,这是中国银行和美国银行最大区别。1和2又是结合的,发展金控集团让银行持有更多债券是应对利率下行的一个好方法。3.是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其实这个是1和2基础上的内容,主要是考虑到了商业银行成为金控集团以后会搞大量直接融资业务,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投资者身上,就不需要这么多银行了,银行间接融资会被直接融资业务冲击,银行应该要进入到供给侧改革阶段进行整合。4.做好前面3点,金融强国的航母是金控集团也建造完毕了,我们大型金融机构是时候准备好跟随国家一起到海外与国际金融机构展开战斗。$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成都银行(SH601838)$

2024-03-13 18:33

一天到晚危机危机的,老妈都不觉得一群孩子这个息差有危机,你急啥?反正,不行可以无限量增发,怎么也不会倒闭。谁怕谁,印点钞票注资解决问题了。至于你们这些小股东,是死是活,不在老妈关注范围之内。$农业银行(SH601288)$ $建设银行(SH601939)$ $中国银行(SH601988)$

2024-03-13 16:20

你一个六年实盘组合连定期存款利息都跑不赢的人怎么还有脸写这么长的文字?

2024-03-13 16:20

以前对银行啥都不懂的时候,闭着眼瞎买银行股,一买一个底部,自从来了雪球拜读了各种关于银行股的大作,各种卖飞,跌到股息率7%+了也没敢接回来,拿着个垃圾建行H,大半年了分红钱还没赚回来呢。

2024-03-13 10:01

银行还有一段艰难的长路要走,以前的日子太好过了,现在要精打细算了,但惯性的力量还是很大。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都是群狼环伺,还会不断的内卷,优秀的银行归根到底还是在于风控能力,起利润大头来自息差,只是这两部分都受到周期影响,就当下而言,当前国内经济还是要不断去杠杆,因为经济前景还不明确,处于转型期,而外部政治环境不友好,变数大,所以短期内看看就好了。
就风险收益而言,还是贵州茅台更有确定性。
$贵州茅台(SH600519)$ $招商银行(SH600036)$

2024-03-13 20:08

央行,财政部等大股东操的心还没你多!

2024-03-29 14:03

现在央行感觉很不作为啊。浏览了整个银行业的年报。央行应该采取措施了,要不金融系统性风险真来了。

2024-03-13 10:37

2024-03-12 09:19

写的真棒,条例清晰,非常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