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国九条”不是牛市导火索而是重要基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次第三次“国九条”推出是当前跟资本市场最紧密相关的重要举措。发现很多文章着眼于“国九条”本身,再比较三次异同,或者能够进一步考虑经济、货币、财政等的配合,但总觉的都是点到为止,我想给出我的补充。

每次大行情的到来无非是几条因素:1、股指处于较低的位置,起点低空间才大。2、相对宽松的资金状况,不一定是绝对宽松,边际宽松都足够。3、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扩张预期。4、经济或股票回报未来走好的比较一致的预期,请注意这一定是预期而不是真正的现实,广泛的认知不一定是现实。而即便预期并未转为现实也仅影响行情的时间和幅度。

其实每次“国九条”也好,其他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演进也好,其实根本目的是为了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对过往的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对资本市场操作进行纠偏。这些不止是“国九条”,过去曾经做过的引进公募、私募基金,开放QFII、QDII,开放沪港通、深港通,设立创业板、科创板,推进注册制,引进两融等等都是的,这些是共同点

不同点是“国九条”是对资本市场多方面的调整,是每一任国务院在经过一年对情况把握后做出的整体安排。从这个角度看股市表现不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尽管三次恰巧股市都可看做相当长时间的长期下滑之后出现的。

但第一次反倒是最不典型的,当时A股从前一年低点已经反弹超过20%,已经进入技术牛市了,并无很急迫的提振资本市场的需求。而且之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除了一些已经采取了多次的动作如中止IPO等,有关部门也没做超过当时04年初规划好的股权分置改革为核心的第一次“国九条”的范畴,而是坚定有力地实施了历史性的股权分置改革。历史也证明股权分置改革才是当年历史性超级行情的主要推动力和导火索之一。这个史上最强行情也是酝酿时间最长,投资者反应最慢的一次。当时股权分置改革刚推出时更多人是看到了改革导致长期全流通下的给市场带来的流通股大幅增长的负面影响,并形成了大量当时的A股投资者对有关部门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满,这些不满和不断下滑的股指才造就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实际实施方案在反复博弈下成为一个巨大成功。当时行情从最底部缓慢启动的时间点也正好是第一个股权分置改革股票三一重工落地时,三一重工及一个又一个股权分置成功的股票的良好表现逐渐汇成催动上涨的洪流。启动的位置沪指998也充分满足了够低的要求。在04-07迅速上升的财政投入也是当时不可或缺的背景板,各地政府全力拼经济,房地产节节高。当然最根本的东西还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经济,大家的预期一山高过一山,而上市公司表现也是一季好过一季。这个循环直到金融危机突袭,尽管资金那时迅速宽松下来,但预期突然转向,股指又处于历史高位,行情以暴跌结束。

第二次“国九条”被公认是三次国九条里面最为温和的,但涨幅也十分可观,其实当时的政策可远远不止“国九条”。在13年的钱荒过后,到14年时在“国九条”发布前后,资金持续在降准降息等措施支持下变宽松。股指长期在2000点附近徘徊了。为了解决当时也不景气的房地产搞棚户区改造,央行创设了专用工具PSL往市场里注水。为了活跃资本市场,促进了杠杆发展,引进了沪股通。另外还有些比如双创等政策指向进一步促进经济等等。第二次行情的起步最低点是3月第一次降准时,但第一次像样的上涨走势是7月份PSL真正落地时。所有这些决策都指向一点,在进一步改革开放预期下的继续振兴经济预期!与上一次行情不同的是这次行情并没有迅速迎来节节高的经济和不断被推高的预期,直到股市崩盘房地产和经济都没有特别耀眼的表现,可那时海外的经济环境在15年进入了一个下行周期,随即又是一个暴跌结束。

与第一次不一样的是,第二次行情自始至终没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支撑,这点第三次与第二次一样。第三次与第二次不同的是我们的国际环境是很差的,国内经济发展的长期挑战也是近十几年来最严重的,说成内外交困也不为过。但正是因为环境不好,作为负有逆周期调节责任的政府才出手大力提振经济,而且不断投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在股指真正见底前反复变成了泥牛入海,这些手段包括化债、特别国债、再启PSL配套城中村、降息、减税等等,一直到24年一月开始不得不央企资金借道ETF、北上直接大笔买入A股,到见底前都已经干进去3000亿了 ,而崩盘之势仍然不见缓解。直到2月5日超预期降准后股指才在2月6日时真正见底大幅反弹。不是说只有大幅降准才是化解经济发展预期、股市走势的唯一关键。这个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基于前面诸多投入为基础的。如同一个濒临饿死的人吃了十只水饺后终于觉得不是那么濒死状态了,但不是前面九只就白吃了。自从去年7月底政治局会议确立提振经济决定以来,累积货币、财政等各方面已经额外投入数万亿了,从最新的3月份经济数据看,仍然不够理想,往后看还会有不少的措施投入,资金也不会断的,否则已经投的几万亿就成了沉没成本了,这几乎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第三次“国九条”也是逐项振兴经济、提振股市措施之一,而且这不会是最后一个。至于讨论这波行情要从何时启动,其实已经过了最低点了,后边怎么演绎不好说,但再创新低可能性是很小的。不过何时加速上涨并不好讲,从近20年经验看,我们的股指的加速上涨的启动点多基于非常务实的措施,最多见的如降息降准,PSL资金到位,大幅减税落地等。反倒更加宏观和长期安排的“国九条”这样的政策并没有太强的爆发力。历来爆发点多是确认的钱到位、大政策落地非常近的时间节点,即便当年的PSL在只是推出时对市场影响也不大,沪股通也是,只是说要安排这个大利好但没有看到落地消息,影响都是有限的。这点是与个股常常出现大幅提前炒作不同的,在真正的大利好被实质性落实前,投资人对利好的力度、效果及具体落实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是个股或一个板块在相当模糊的预期下就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涨势,也是因为资金和注意力集中在少量股票时引动的集中在小范围内的增量资金足以启动个股和板块。但面对宽基指数,模糊的预期就往往不够了。我们这次的爆发点还看不到,特别是整体对经济预期、股市预期转好的情绪还不占主流的当下。不过我们所处的环境比去年明显好的是,去年市场是不乏对疫情过去后经济有所好转的预期,但现实明显是低于普遍预期的。而今年普遍预期是很差的,超越这个很差的预期反倒容易。

实最近20年的每一次A股行情都跟良好的经济表现无关,反倒是每次经济不佳时政府在财政和货币上的强力逆周期调节促成了可观的行情。请各位更加关注$沪深300(SH000300)$ 而非严重扭曲的上证指数$上证指数(SH000001)$ 里面三桶油、四大行这样的股票因为控股的央企占A股比例极高,他们的股票又几乎不做减持,这样使得少量资金就导致他们可以带动不少上证指数的虚假上涨。如果关注沪深300会发现,实际上指数已经从21年2月至24年2月实现了整整3年的大跌,指数跌幅高达47.59%,几乎腰斩。而截止4月12日周五收盘,沪深300自高点的跌幅还有41.39%,妥妥地还在底部区域。从指数看这显然是右侧布局的好时机,持有者更不用担心。但这次第三次“国九条”专门针对的领域如垃圾股还是要及时回避的。攻击的方向是周期还是科技成长,我想都有机会,真正走势起来时可能除了被淘汰的垃圾股最惨,前期在避险中表现最好的红利股恐怕会被明显超越。尽管每次都有新情况,百年大变局下也会不断有出人意料之处,但多年积累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市场的规律还在那里运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