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D1a R83C 突变小鼠体内基因编辑新的临床前数据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6回复:14喜欢:4

$Beam Therapeutics(BEAM)$ 今天(2021年10月19日)公布了其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 Disease (GSD1a) R83C 突变小鼠体内基因编辑新的临床前数据。

Ia 型糖原贮积病 (GSDIa) 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由 G6PC 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突变破坏了葡萄糖稳态中的关键酶 G6Pase1。这导致了肝细胞中的糖原无法转换回血糖。因此 GSDIa 患者会出现空腹低血糖的同时,糖原和脂肪在肝和肾中蓄积,导致肝肿大和肾肿大。 目前该病没有可行的治愈方法。 每 1-4 小时补充一次膳食补充剂并严格遵守可预防急性致命性低血糖,但这解决不了肾脏疾病和肝细胞癌等长期并发症。 基因疗法虽然理论上可以递送 G6PC 基因来表达 G6Pase1,但由于血糖的代谢需要根据进食的情况和血液中血糖的浓度来进行严格的内生调节,G6PC 基因的持续的表达会给病人带来血糖调控失衡这个新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基因的原生位置直接进行基因编辑才有希望能彻底的治好这个病。

与 GSDIa 相关的两个最普遍的 G6PC 突变是 R83C 和 Q347X,两者都包含单个 G>A 转换突变。 腺嘌呤碱基编辑器 (ABE) 可实现基因组 DNA 中 A•T 到 G•C 的可编程转换,原则上可用于精确纠正这些突变。 

Beam 的科学家和 NIH 的科学家合作,研发了一种携带了 G6PC-p.R83C 突变的小鼠模型来模拟GSD1a疾病的异常代谢。

用ABE基因编辑治疗过的G6PC-p.R83C小鼠血糖代谢恢复了正常的水平,并且一直生存到实验截止的三周末。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因为低血糖而引起的癫痫发作。于此对应的是没有经过基因编辑治疗的G6PC-p.R83C小鼠如果不补充血糖的话,出生的24小时之内即会死亡。

这个临床前的试验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单碱基编辑器所实现的最明显的临床改善。我们也要感叹一下,仅仅一个单碱基突变就能在24小时以内决定生死!而基因编辑则能逆天改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实现了对G6PC-p.R83C高达60%的全肝脏编辑效率,这意味着肝功能细胞的编辑效率应该在85%左右。这次的R83C的60%的全肝脏编辑效率也明显高于去年11月份在AASLD上公布的40%的编辑效率。很明显,Beam的科学家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全部讨论

2021-10-23 06:06

在看了BEAM在ESGCT21中的GSDIa具体的数据后,我不得不收回之前在编辑效率方面的评论。 新生纯合的 huR83C 小鼠 LNP 递送的编辑效率似乎有两种分布。
其中一群小鼠R83C编辑效率分布在35~65%,与之前成年小鼠40%的平均编辑水平相当,但小鼠之间的编辑结果差异较大。 另外一群小鼠则只有0~15%的编辑效率,远低于成年小鼠的平均编辑水平。
这引起了投资者的一些担忧,尤其是在治疗新生的人类婴儿时会发生什么?
后来 Beam 的 CEO John Evans 解释说这是因为给刚出生的小鼠给药在技术上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是呢又必须这样做,因为它们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死亡得非常之快(一天以内)。 成年小鼠(和 NHP 等)则可以通过 IV 给药,递送就会比较容易成功。

2021-10-20 20:03

靶向肝脏用的是LNP做的递送吗?

2021-11-06 20:21

大牛,请教个问题啊,ABE7.10是有 刘教授  授权的,ABE8e呢?感觉这技术刘教授的实验室在不断改进啊,老版本授权了,新版本又出来了咋办啊。

2021-10-20 09:00

加油

2021-10-20 07:27

这企业和张峰有关吗?

2021-10-20 06:50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