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3喜欢:5
$品渥食品(SZ300892)$品渥模式的意义及品渥发展的可能风险

股友G9ZccQ


2020-12-11

上市第二天9月27日尾盘64块多接刀进的,从54—72,72—52,52—65,65—54,54—85,85—70,上上下下,傻傻地持股依旧(倒是家里婆娘做成两次波段,赚够几年牛奶钱)。股市太难了,不得已,只能傻傻地坚持相信自己的判断。


知道品渥,是因为偶然发现家里长期订的德亚牛奶居然是他家的,然后再发现喝过的瓦伦丁和多次用过品利橄榄油、亨利谷物都是他家的。负责家庭采购的婆娘说这些在沃尔玛家乐福卖了很多年,京东、天猫、拼多多都有,东西很不错。于是花了点时间去了解品渥并买进持有。

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品渥的模式。

中国商品的国际贸易,在前40年,出口基本是给国外贴牌,在国外很多国家,培育了很多当地知名的品牌销售公司,很多鬼佬就一空壳公司,靠着中国质优价廉的生产供应,而在本国发展成着名品牌,赚取了巨额利润。同时,中国进口的商品,基本上是通过进口代理商操作,国外的品牌直接在国内推广销售,代理商毫无话语权。这样的国际贸易格局里,中国企业始终处于“奴隶”地位,自己赚点辛苦钱,大头都给鬼佬拿走,而且在国际贸易链中相当被动。

中国这种低格局的国际贸易发展了40年,必须升级了,迈进下一个阶段,必须通过品牌经营或研发主导来争取贸易话语权,出口企业要自主研发,打造国际品牌和掌控销售地的销售渠道,而进口企业要反过来让鬼佬“打工”生产,国内品牌靠自主经营和自主研发,这样中国的国际贸易能力才算是真正地上一个台阶!站在这个层面看,品渥无疑是进口商品贸易的领潮人,品渥模式无疑是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标杆性里程碑。

品渥的出身是进口食品代理商,转变角色开辟一片新天难度固然很大:要打造快消市场品牌、要建立高效强大的销售渠道体系、要有自主配方和包装研发、要自主建立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体系、要有自成体系的质量监控机制、要优选和扩充生产商渠道以及具备强大的供应商管控能力,对一个靠这十来年牛奶进口发家的品渥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但这些难度都不是问题,关键在方向,品渥选择了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大潮流方向最贴切的经营模式!

如果沿用旧有的进口食品代理模式,肯定毫无前景,面临被淘汰,大如中粮的企业又有什么生机和意义。如果采用自主品牌主导进口的模式,虽然路难走,还要探索前行,但头一个吃螃蟹的肯定是最大概率成为新潮流的龙头企业,即便是现在小如品渥的企业,那也是生机勃勃前景无限。

品渥作为第一家品渥模式的进口食品上市公司,无疑奠定了他的领先地位。伊利蒙牛起初也是不起眼的卖牛奶公司,但他们率先选择了正确的经营模式,才有可能拥有今天的寡头规模。

从发展意义上,品渥模式对品渥而言毋庸置疑,在模式和方向上,完全没有风险,只有匪夷所思的发展前景。但模式没有风险,不代表企业经营没有风险,那么品渥公司发展的风险会有哪些呢?


以下通过排除一些惯性思维以为的风险,也说说品渥的优势和风险:

1、误解的观点:品渥没有生产,没有技术含量,有被替代风险。

牛奶的技术护城河相对很弱,食品绝对是市场为王,品渥轻资产且重头放在市场是相当对头的。伊利蒙牛靠的就是市场经营,牛奶生产哪有多高的技术护城河。国内牛奶的标准还比国际低很多呢,比如含菌量是国际的20倍——这也是国内牛奶为什么只敢标半年保质期的原因。

农夫山泉自称大自然的搬运工,生产在哪?技术在哪?靠的还不是品牌、营销渠道体系和水源。

牛奶行业的核心护城河不在口味配方和包装,而是奶源,哪个牛奶公司不是下死力在奶源上?这恰恰是品渥的先天优势,保证了品渥立于不败之地。

有人会问,那国内牛奶公司也可以进口奶源呀。对,也是可以,但他们进口贸易操作能有靠进口发家的品渥专业吗?更要命的是,他们的产品品牌是立足国内奶源,掺杂进口的对他们品牌建设要增加几倍代价,比如伊利的金典,花了海量广告费,也磨不掉金典是国产奶源的公众下意识印象。

啤酒倒是有一定的技术护城河,但德国啤酒的酿造技术和优质原料,又恰恰是品渥在国内竞争的优势。品渥没有啤酒酿造技术没关系,只要手头有市场,那么就有口味研发的技术主导权,供应厂家缺的是这个。

品渥的风险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管控。配方和包装研发慢一点只影响市场发展速度,不影响生存。但由于地理距离和供应链的复杂,随着销售量的增加,供应和营销渠道的丰富,对质量管控能力是巨大挑战,所幸品渥已经用品渥模式浸多年,这方面的能力应是领先,当然还要继续提高和加强。

2、误解的观点:品渥容易被国外厂家卡脖子的风险。

首先,这个卑微的观点还活在旧有贸易代理模式的阴影下。如果市场主导权在国外厂家手上,进口代理商的风险不仅在被卡脖子,被杀鸡的份都有。但品渥模式下,在市场为王的时代,谁卡谁脖子呢?

3、误解的观点:国外牛奶和啤酒厂家都是庞然大物,品渥竞争不过他们。

可以提供一个视角给大家:绝大多数的国际品牌,如果要与国内品牌竞争,都必须营销组织本地化,甚至生产本地化,除了个别奢侈品牌外,无一例外。目前国外牛奶大公司,都不可能把奶牛和工厂搬到中国,基本上也没有完善的国内营销组织,都是通过国内代理商来完成分销。他们这样的营销和生产供应方式,拿什么来压过品渥,规模大就牛吗?相反,未来可见,越来越多的国外优质牛奶和啤酒公司会找上品渥谈合作。当然也要看品渥的管理团队做市场做管理的能耐。

另外,越来越多进口食品模仿品渥模式,铁证说明了品渥模式的决胜魅力。

4、误解的观点:品渥不是正宗食品企业,只是做贸易的。

做食品品牌、卖的是食品、赚的是食品的钱,还不算食品企业?如果一定认为能生产食品的才是食品企业,那拜托请不要称Nike为服装企业。

5、可商榷的观点:进口商品的政策风险大。

诚然,中短线的操作要注意这个风险,但从长线的角度,国际贸易摩擦年年有,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却年年快速增长。全球一体化是这几百年的不变趋势,对长线操作者而言,政策风险等于零。

6、误解的观点:品渥只是个进口代理商,做贸易的。

本文看到这,相信你自然会晒然一笑。


笔者认为,品渥从经营模式到产品竞争力到财务收益,都有可观前景。品渥最大的风险在管理团队,因为品渥模式和品渥公司未来龙头地位,客观条件并不欠缺,而是取决于管理团队。前面第七段所列的品渥模式发展所要做的事,靠的是管理团队。这家公司,管理团队足够牛的话,未来是伊利蒙牛的体量,如果一般般,讨碗饭吃也没问题,涨的少点吧。

笔者对品渥管理团队不熟,只能从公司发展历程中判断他们都是食品进口经营的老江湖,上海老混混。对管理团队的能力不了解,对笔者而言是个最大的风险,但是,既然能够多年前就敢抛弃进口代理稳定数钱的安乐窝,决然创新和打造品渥模式的一群人,就凭这眼界和野心,值得笔者投信任票,何况,上市后还非常及时地出台了一份合理的要求保证三年销售规模翻倍的员工激励方案。

全部讨论

2020-12-15 18:48

万一德国人直接来京东卖怎么办?

2020-12-15 14:19

其实也就跟3只松鼠差不多,代工做自己品牌,多渠道售卖,味道消费者接受,业绩卖得多,就是硬道理

2020-12-20 19:58

网页链接网友调研解读

2020-12-17 11:46

网页链接调研纪要12月15日

2020-12-16 10:28

品渥早盘没加仓,又飞了。。。。

2020-12-15 16:37

大家都知道机构看好,机构都抢了多少筹码,游资也来抢,散户也是各种看好,就看要砸盘洗,还是主升洗

2020-12-15 16:25

正在研究这公司,很有缘读到您的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