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修复在路上,中国平安能否奏响反转三重奏?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5

作者 | 贝尔席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网页链接

8月23日,龙头险企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的年中成绩单出炉,利润端的稳健表现以及持续提升的分红水平彰显“大白马”本色。

反映在资本市场,今日港股、A股大跌背景下,平安喜人的业绩为保险板块注入信心,带动保险板块个股集体走高,成为万绿从中最亮眼的一点红。平安同样实现逆势大涨,其中中国平安A股收涨2.19%;H股收涨2.56%。

伴随市场的震荡,悲观情绪蔓延,也再次凸显了当下投资者所面临的大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基于此,如何追求确定性也正成为投资人要做的必不可少的功课。

眼下市场环境中,资金的动向或已经暗示了方向,那么该如何看待平安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结合重塑业绩、重塑逻辑、重塑估值几个维度来看,平安能否唱好反转的三重奏?这或也能从中期财报中窥知一二。

01

重塑业绩

简要来看平安的核心业绩指标,上半年,实现收入合计6676.36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53.40亿元,同比增长4.3%;年化营运ROE达20.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73亿元,同比增长3.9%;公司基本每股营运收益4.88元,中期股息每股0.92元。公司业绩整体表现符合预期。

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行业负债和投资两端被市场紧密关注,这关系着相关公司业绩增速的重塑以及谁能继续领跑下一个十年。在上半年疫情“灰犀牛”和地缘局势“黑天鹅”等复杂因素影响下,平安投资端表现克制,负债端更有超预期表现,极大地积蓄了增长势能。

负债端的核心在于产品和代理人队伍重塑,上半年平安客群分层的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升级,实现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场景拓展,围绕储蓄和保障型产品主线,公司推出的“盛世金越”增额终身寿及居家养老服务计划等均在上半年为公司贡献了可观的业务增量。

代理人渠道延续“减量提质”趋势,在代理人规模同比大降40.9%的背景下,2022上半年平安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9%,代理人活动率为55.4%,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在个人收入水平上也获得大幅提升,人均收入达7957元,同比增长35.1%,顶尖绩优人数同比增长7.7%,在队伍入口的严控原则下,优质新人占比亦提升9个百分点。

投资端尽管上半年面临一定压力,但平安仍然收获了确定性的收益,这主要基于其所拥有的双哑铃的资产配置。一方面,通过配置大量的长久期利率债,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基建专项债券等,使得这些高质量的固收产品成为中国平安投资端业绩的压舱石,助力穿越宏观周期。另一方,通过配置符合经济快速发展动能的成长型风险资产,包括股票不动产,以及私募资金的投资,平安有机会进一步提升投资收益。

站在当下时点来看,一系列迹象正表明,平安在投资端还将有提振预期。一方面长端利率在金融经济数据修复环境下具备上行预期,有望带动投资端受益。另一方面,从权益市场来,降息等宽松政策下6月以来股市呈现持续反弹之势,牛市预期不断升温,显著改善了投资者情绪,并有望催化保险公司资产端表现。

总的来看,持续三年的寿险改革让平安寿险利润增长受到压制,市场情绪也整体低迷,但显然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公司差异化的保险产品策略正在打造竞争新格局,“三高”代理人产能的大幅提升也驱动转型成效的加快呈现,寿险改革的拨云见日推动公司的保险业务渐次迈入恢复正轨,将为公司后续利润和价值的增长提供更大的“稳”支撑。

02

重塑逻辑

代理人队伍的有效改造,意味着平安寿险业务内生性增长逻辑的重塑,这一点已经被友邦验证。2009年友邦在业务压力下,启动了从规模到效率的核心策略调整,聚焦高端化客户推行精英代理人模式。2010-2013年间,友邦代理人规模从2.4万锐减至1.5万,期间等价保费增速承压下滑,但转型效果在2013年开始释放,并至今始终保持着领先于行业的增速。与增长滞缓的行业相比,2021年友邦仍旧保持着18%的NBV增长。

随着平安针对中高端客群的经营生态壁垒逐步建立,其也有望迎来经营效能、保费增速以及产品价值率等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抵御周期影响。此外,美国运通旗下公司发布的《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高端生活方式白皮书》显示,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总量早在2020年就达到220万人,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保持10%的年均复合增速,活力充足的庞大客群将保障需求端的稳固,进一步凸显平安的长期成长性。

平安的另一重增长逻辑在于顺应时代之变,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圈,将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提出了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构想。

具体而言,平安围绕专业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终端需求变化,以科技为底层支撑,借助金融科技和医疗生态优势,推出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保险+居家养老”系列产品与服务。医疗健康生态圈在拓宽公司业务覆盖场景,赋能金融主业,加强用户粘性,促进用户留存率和价值提升的作用已经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平安超2.25亿的个人客户中,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该类客户的客均合同数量约为3.39个、客均AUM约5.29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2.8倍,享有医疗健康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的价值贡献占比也保持提升态势。

参照当前将保险与医疗健康管理结合最好的美国联合健康,预期随着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深化,公司保险与医疗健康业务的收入贡献也有望平分秋色,而相较联合健康所面对的3亿人口的美国市场,平安坐拥14亿仍有待加强医疗健康管理意识的消费者,应该有再造一个万亿级别新引擎的野心。

03

重塑估值

而在保险板块估值已经处在历史低位的当下,行业价值亟待重新发现,险企的估值重塑亦值得期待,具体可围绕如下几个方面来重点关注:

其一,基本面改善预期下,业绩弹性代表着估值弹性,龙头险企马太效应强化。

上半年疫情多点反复的大环境,对保险需求带来压制,随着疫情好转以及稳增长政策下宏观经济向好预期,险企业绩端有望迎来改善。考虑到行业经历阵痛期,中小险企遭遇挑战,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头部险企在业绩层面还将更具有增长弹性,并带来更高的估值提升空间。

其二,宏观经济不确定升温环境下,高股息、高分红的龙头险企,更易收获高于同业的估值。

当前面对内外部复杂的市场环境,行情的震荡,不确定性持续升温,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降低,具备大手笔分红,收益率更稳、波动率更低的优质资产,将成为投资者追逐的避风港。

以此而观之,平安对股东的分红始终诚意满满。而在此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中国平安就入选"公司丰厚回报榜"第六名。此外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中国平安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1次,位列沪深两地所有上市公司第3位,金融业第1位,分红总额高达1433.44亿元。

在长期验证的稳健回报下,这或也决定了平安将是当下市场所寻找的难得的,具备确定性的资产。

其三,平安寿险改革与“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圈业务变迁带来的估值重塑机遇。

延续上文提到的寿险改革与打造医疗生态圈模式,亦为平安提供价值重估的动力。一方面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持续推进改革,业绩端潜力的释放,行业龙头地位的巩固,将有助于公司估值修复,并在同业中获得溢价。

另一方面,公司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圈,随着商业模型持续跑通,业绩端不断验证成长潜力,市场的估值也将不再拘泥于传统保险企业的估值,仅对标有着同类版图布局的美国联合健康,平安的市值不到联合健康的1/4,未来重估潜力可期。

——

——

点赞、在看、转发——送人“三连”,股票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