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中盘半日吸金400亿“不得不喊停” 市场过热窗口调控或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牛市预期下,爆款基金一日售罄早已不再是新闻。

然而,汇添富一只新发基金——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下称汇添富中盘)的发行盛况,或许会让行业重新理解当下市场的权益类产品热度。

按照计划,汇添富中盘的发售发行期从7月6日到10日,募集期为5天。

7月6日凌晨,汇添富突然公告宣布汇添富中盘将在7月7日提前结束募集。

需注意的是,汇添富发布这则公告的时间是7月6日的零点整。

如果不是网站的系统错误,那么汇添富中盘这只基金启动发行之时,就变成了提前预告结束募集之时。

哪怕在当下A股中一片看涨声中,出现如此状况是极其罕见的。

何以提前完募

“不得不喊停”,是一位接近汇添富人士对汇添富中盘提前完募的评价。

据资管风铃多方获悉,汇添富中盘早早结束募集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原因之一,仍然是汇添富中盘发行之初就受到市场热捧。

多位接近汇添富人士透露,汇添富中盘早早结束募集的原因在于其在发行当刻就吸引到了巨量的认购规模。

一位接近汇添富的渠道人士透露,截至发行当天中午收盘前,汇添富中盘的募资规模或已冲上了400亿之巨。

“其实早就预判到了可能会出现比较大规模的认购,但后来这个规模把公司给吓到了,所以就赶紧宣布提前结束募集。”上述渠道人士透露,“如果一开始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很难想象后续的规模会到一个什么量级,甚至超出管理人的发行预期。”

从基金经理配置看,管理汇添富消费行业不到五年的胡昕炜任职以来拥有28.92%的年化回报率,收益排在同类产品第一名,足以看出基金投资者正在提高对管理人长期业绩能力的重视程度。

此外牛市预期的不断兑现,也成为了这只产品火爆发行的助推器。

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已经纷纷进入技术性牛市,沪指较2020年的年内最低点上涨达20%,深指更是上涨超过了26%。

原因之二,在于汇添富中盘在产品发行时并未设定募集规模上限。

上半年不少爆款基金受到百亿量级资金认购的并不在少数,但在募集规模上限的安排下,该类产品最终只能按照配售比例进行了分摊。

虽然计划募集规模和认购金额相差较远,一些产品的配售比例甚至都低到了个位数,但该类产品度过一整天的发行期仍然是没有问题的。

原因之三,是募集渠道近年来严重的“预售化”现象。

在一名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号召下,银行经理在公募发行日开始提前推荐客户进行预认购,已经成为业内一种常态。

这是因为,在近年来爆款基金不断设置募集上限,并获得超比例认购的“饥饿营销”背景下,在渠道端给投资者营造出了“一份难求”的错觉,进而导致不少投资者在基金发行日之前就已经做好预购准备。

一旦发行时间开闸,投资者便如僵尸大军一般涌入某只产品。

面对渠道机构和投资者们枕戈待旦的热情,不再设置募集上限的汇添富中盘启动发行的顷刻之间,其冲上百亿元规模已经没有了任何阻力。

规模调控或至?

急转直下的是,面对基金投资者们的热情,7月7日已经无法成为汇添富停募的最早时限了。

7月6日中午,汇添富发布了两则关于理性投资汇添富中盘的提示公告,强调在直销、代销两大环节均将停止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对于停止接受认购的时点,后来的两则公告给出的最新时间当天下午13:00起。

从9点开启申购算起,这只产品的发行周期仅仅历时4个小时。

“到下午的时候,其实认购已经超过500亿了,但是有一些认购时间点发生在13:00停止认购之后,所以可能最后会成为无效认购。”上述接近汇添富的渠道人士称。

汇添富之所以两次发布公告提前结束募集,源于这一市场热度的确给其带来了潜在压力。

“虽然基金公司对产品的火爆发行大多是喜闻乐见的,可是这个产品(汇添富中盘)在极短时间内就获得了这么多的认购,并且没有设置募集上限,确实已经给管理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位接近汇添富的人士表示。

在牛市上升期,一只开放式基金达到百亿级别的募资规模,的确容易给管理人形成潜在挑战。

一方面,权益类产品需要经历三个月的建仓期,但指数快速波动上行的过程中,并不利于基金经理的操作;另一方面,一旦市场预期掉头向下,净值回撤的压力和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对投研和规模的冲击也将是一张明牌。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A股的火爆,加之权益类基金的发行盛况,对于公募产品发行、规模上限等逆周期指导已为期不远。

原因在于,在牛市到来之际,权益类基金的销售难度更低,而大多数公募机构都更加乐于抓住这一时机抢发产品。

对于这类现象,监管部门的“调控”也一直如影随形。早在2007年11月,沪指处于6000点牛市的巅峰位置之时,基金部通过一则通知叫停了新基金的申购。

今年4月,一度迎来火热发行的科技类ETF产品就一度出现了审核速度放缓的现象,虽然彼时监管方面解释的口径仅为“规范申报,避免跟风”,但这仍然难免被市场解读为一种实际上的“降温之举”。

“如果类似的爆款基金越来越多,监管部门可能会采取一些隐形措施来为市场降温,至少可能会窗口指导上要求公募机构合理设定募集规模,否则基金公司一定会纷纷利用这个时点来大举发行产品的,但如果市场趋势调头,今天募集的产品未来很有可能是一地鸡毛。”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