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在持有云顶新耀之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9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在持有云顶新耀之际

记得我2015年4月买入科伦,高抛低吸,底仓没动,持有了足足7年,最多时赚了20几万。可那段时间科伦一直跌,我就不断地补仓,最多时补到了4万股,到2022年4月份,最低到了14元多每股,甚至把20几万的盈利都跌没了,我只好再弄来10万块,准备第二天低点买进,结果科伦第二天开涨不回头,12个月股价翻倍。

(科伦月线图)

本周云顶上涨19.68%,我一直想着低位补仓,结果云顶没有给我机会。我只能等下周了。这次难道又错过云顶的补仓?

(云顶周线,一阳吞三阴,很强势。)

买入科伦已经9年时间了,虽然盈利,但时间成本算下来,比存银行赚利息高不了多少,为什么?因为买入的时机不对。买科伦只能说自己运气好,因为科伦的“三发驱动”,真的被搞成功了。可当时我买科伦的时候,科伦“三发驱动”还只是一个愿景。万一没有成功,那我这9年的投资也许会血本无归。

为什么买云顶?

第一,云顶也是和科伦一致的医药行业,这实际上属于消费行业,永不过时。

第二,医药集采让医药上市公司股价低迷了好几年,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更是跌出了价值。

第三,外资的撤离更是让港股低迷达5年之久,香港恒生指数点位1999年12月30日是16962点,今天2024年4月12日是16721点,已经低于1999年的收盘点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就会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吗?

恒生指数年线图)

第四,云顶市值小,到今天为止也只84.77亿港币,如果真能实现公司愿景,即2030年成为亚洲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那么十倍股也只800多亿市值,如果赶上恒瑞医药,那是不敢想,2000多亿市值,那是30倍?

第五,云顶定位清晰,聚焦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三大蓝海领域,还有一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技术平台。

肾病管线:①耐赋康,用于治疗IgA肾病,诺华35亿美金并购耐赋康原研发公司;2024年4月10日,Vertex49亿美元收购Alpine肾药,还只是三期。云顶独家买断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韩国的销售,独占期至少3年。大陆2023年11月获批上市销售,海南自贸区2023年4月先行上市销售,澳门12月销售半个月卖了2000多万,大陆预计2024年5月上市销售,销售峰值预计50亿人民币。

感染性疾病管线:

①依嘉用于治疗腹腔内感染,2023年3月获批,7月份全国销售,23年5个月销售9000多万,预计24年3亿以上销售,销售峰值预计15亿人民币。

②Taniborbactam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预计24年在大中华区提交注册申请,25年国内获批上市销售,销售峰值预计15亿人民币。

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

①伊曲莫德,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获得美国FDA批准,辉瑞67亿美金并购不包括大中华区权益,云顶首付款仅1200万美金。预计2024年6月澳门获批上市同步大湾区20家医院上市销售,销售峰值预计20亿人民币。

②泽托佐米,2023年9月授权引进,在大中华区、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进行临床开发和商业化,2024年2月,在中国获评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2b期PALIZADE实验的新药临床实验申请。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技术平台:

利用此平台,开发具有全球权益的产品,24年预计有进入临床的mRNA肿瘤疫苗。

进入2024年,公司进一步升级了双轮驱动模式,即自主研发和授权引进并成功商业化。

科伦的模式我很认同。科伦是“三发驱动”,即通过大输液与川宁生物的抗生素,为科伦博泰创新药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现在科伦大输液、抗生素、仿制药已经站稳了脚跟,甚至科伦博泰也通过默沙东的授权收益,能实现部分造血。随着科伦博泰创新药24年陆续获批上市销售,科伦博泰创新药研发真正实现闭环,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科伦三发齐动,那科伦真的可以长持养老了。

云顶的模式我也非常认同。毕竟。无创新,唯有死;但是创新十年时间十亿美金,还不一定能够成功,也不是一般企业能够玩得转的。首先得活下去,24年,国内已经有好几家创新药企“卖身”了,为啥?真有点活不下去了,资金无以为继啊!所以云顶现在现金储备23个多亿,也需新药上市销售产生现金流,这才可以谈得上创新啊!

边走边看吧!接下来我的操作大致如下:如果今年云顶销售达到管理层预期的7亿收入,耐赋康年底进医保,那就可以继续持有;低于预期,减仓或清仓;高于预期,加仓。

注:本人持有科伦药业云顶新耀。本文只是梳理本人持仓逻辑,不作为读者买卖建议,据此操作,盈亏本人概不负责。

全部讨论

04-12 23:28

大概率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