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论”没有学理和事实依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编者按

继“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后,近期美西方又臆造“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美国政府5月14日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美西方以“产能过剩”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对此,我们需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通过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揭示“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荒谬逻辑。

核心观点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的优势,不是中国政府补贴的产物,而是全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充分竞争的结果。中国优质新能源产品为各国加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缓解通胀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恩富 陈健

近期,一些美西方国家政客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既无理论依据,也毫无事实根据,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中国的产能远未过剩。

中国产能利用率总体处于合理水平

从经济学视角看,企业等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获取更多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价格,由此各个国家均可能会出现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生产能力相对需求过剩的现象,其中适度、合理的产能过剩是必然的,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结果。

中国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存在部分的“结构性过剩”,比如部分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是严重不足的。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通常认为,78%—82%是美国工业的长期均衡产能利用率。我国2006—2019年的年均产能利用率为77%。

从数据上看,近年来,我国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不断改善工业产能利用状况,使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比较接近,因此,我国总体上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其供给远未达到世界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而且当前中国新能源产品主要是用于国内需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8.7万辆,出口120.3万辆,近90%的产能都在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遵循经济规律与市场原则的客观要求。中国新能源产业持续提供可负担的优质产能,对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强大制造业不断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并且中国企业出口符合各国发展需求的产品,以及在国外的直接投资,不仅丰富了国际市场的产品供给,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增量,同时,也推动了全球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各国投资、就业和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中国的优质产能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商品,尤其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出口的产品,具有高质量、高效能、高性价比的特点,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获得了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产能是否过剩,不仅要看国内需求,也要看国际需求。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5倍多。可见,未来新能源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市场需求,没有产能过剩问题,反而是有明显产能缺口,并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国,出口价格也符合市场规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将会对全球汽车产业带来利好,我国拥有开放包容且增长潜力大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仅能为车用操作系统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和持续迭代机会,重构全球汽车产业链,还有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与进步。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并没有像美西方炒作的那样会对世界市场造成破坏,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8%。高端智能绿色的新能源汽车适销对路,充分表明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完全是伪命题。

此外,美西方炒作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产能过剩”,还将未投产的规划产能视为实际产能。日本汽车问题专家汤进指出,如果研究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就会知道那些指责中国汽车靠补贴占领全球市场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表示,中国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在优胜劣汰中培育出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以性价比取胜的最大原因。BI挪威商学院战略教授卡尔·费也认为,中国新能源产品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巨大,尤其是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和电动汽车产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藏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说辞背后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对比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在国内的售价和在欧洲的售价,可以看到,这些车在欧洲的售价要比在中国国内高出40%左右,毫无疑问,这不是倾销。那种炒作中国“产能过剩”、通过低价销售到国外的错误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也违背了美西方信奉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常识,即各国依据要素禀赋等形成的不同比较优势,使得各国之间互通有无、进行分工合作成为可能,这是基本的产业国际分工合作规律。美国一直是出口大国,比如1/5的农产品销往中国,美国从未承认、中国也从未指责其“产能过剩”,这表明“双标”逻辑往往是美国实施霸权霸道的一贯用法。

中国在若干领域的出口优势是充分竞争的结果

首先,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进入加速阶段,各国均加大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的补贴和投资力度。比如欧洲议会批准,自2035年起,在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并加大对清洁能源汽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美国提出,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美国公民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取消此前针对汽车制造商20万辆补贴上限的限制;美国甚至出台相关法律对新能源产业提供大量补贴,比如美国出台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为支持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提供75亿美元资金支持。日本宣布,到2035年,实现10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

其次,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在全球市场份额大幅增长自然无可非议,中国品牌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成为绿色化、智能化、高品质、个性化和便利适用车型的代表,中国品牌有技术自信、市场自信、产品自信,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累计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总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而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1.95万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万美元。在国际市场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性价比上具有绝对优势,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品牌价值开始得到认可,并不是美西方所炒作的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过剩产能”问题。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的优势,不是中国政府补贴的产物,而是全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充分竞争的结果。中国优质新能源产品为各国加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缓解通胀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出口的优质产能让全球受益

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有效缓解了各国的能源危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比如中国贡献了全球大约80%的太阳能电池产能以及全球大约80%的电动汽车电池产能;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多国家民众享受到中国新能源产品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此外,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加上中国国内的减排量约22.6亿吨,合计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中国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正如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所说,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因此,美西方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对于美西方以“中国产能过剩论”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的霸权主义行径,中国必须通过切实举措进行应对:其一,中国应发挥负责任大国形象,主动和世界正义国家加强合作,携手共同应对;其二,中国应以事实揭露美西方的霸权主义行径,推动建立能够代表人类整体利益的强有力的国际话语体系;其三,中国应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中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可持续发展继续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陈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