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更具韧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当前,各国不断加大产业、投资、贸易、创新和人才等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和力度,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这些深刻复杂的变化都将影响全球价值链的演进。

徐蔚冰

近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社科文献出版社、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经济研究所等知名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权威报告《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3》)指出,在后疫情时代,错综复杂的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网络,正面临地缘政治复杂性和气候变化影响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众所周知,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十分复杂。比如,全球半导体价值链是一个基于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效创新网络,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独自维持完整且有竞争力的半导体供应链。因此,从长远来看,自给自足、脱钩和逆全球化远不是增强半导体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可行方案。

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的加速,全球价值链绿色化的紧迫性也急剧提升。目前,已有130多个经济体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合作,该趋势对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没有包容性就无法实现韧性和可持续性。由于冲击的影响在各经济体内部往往分布不均,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让社会的所有链条都能够迅速恢复,只有这样,整个经济体才称得上有韧性。

融入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经济体的就业者和企业带来了巨大利益,但融入带来的利得并不总是公平分配的。为确保全球价值链支持包容性发展,必须继续降低融入的壁垒,采取措施防止企业利用其市场力量损害小供应商的利益。

《报告2023》审视了所有这些发展,并强调了全球价值链在塑造当今全球经济大趋势中的关键作用。希望这一强调能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全球价值链最新发展的理解,进而建立共识,以维护一个开放、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全球贸易体系,为人类福祉服务。同时,也指出了影响包容性价值链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强调国家安全和供应链韧性的新政策环境是否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创造了新的机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如何影响价值链的效率;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农业和食品价值链;新兴产业政策、外商投资、融资可得性将如何影响价值链的包容性;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前沿,给全球价值链治理带来了哪些新挑战等。

此外,围绕“全球价值链与新质生产力”“全球价值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全球价值链发展新方向”等,全球价值链可供关注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竞争加剧、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新质生产力颠覆了传统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等,将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发展?

“全球价值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话题。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从《巴黎协定》的签署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的召开,绿色可持续发展越发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碳减排责任应如何划分?如何激励跨国公司在其主导的价值链上发挥更大的碳减排作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政策等将如何改变全球价值链的布局?中国如何参与绿色价值链的构建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这些都需要思索。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与产业变革引发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形势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复杂变化。各国不断加大产业、投资、贸易、创新和人才等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和力度,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这些深刻复杂的变化都将影响全球价值链的演进。

未来,如何继续在全球价值链领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全球价值链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地发展作出贡献,是摆在每一个国家面前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