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沃伦巴菲特(下) ——认识你自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去评判一条鱼,它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爱因斯坦

意图“成为巴菲特”的投资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妄想狂,更看重财富,企图一步登天,在这类人看来,成为谁并不重要,他们看中的是巴菲特建立的金钱帝国,虽然自己也清楚达到那个等级是痴人说梦,但还是执着一年翻N倍的幻想,而途径就是价值投资,毕竟有个“股神”做表率;第二类相对现实些,更侧重赚钱方法的掌握,认为价投投资方法“简单但不容易”,通过简单复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成为巴菲特”不现实,但坚持这条路必然能走上赚钱致富的阳光大道。

第一类投资者就不做探讨,基本属于狂妄无知且缺少对事实的基本了解和尊重。

对于第二类投资人而言,看起来还是有点可行性。

从知识学习上看,格雷厄姆发轫巴菲特发扬光大的价值投资理念及方法,从文字到视频,国内解读是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基本理念已成为共识,比如买股票即买企业、市场先生、安全边际、护城河、竞争优势、能力圈、诚信管理层等等词语已经成了老生常谈。

从前人榜样上看,价值投资者如过江之鲫,也偶有小成者,虽然数量稀少,但毕竟还是存在的,这条路看起来是条康庄大道。这类人更多是盲目乐观,毕竟他们信奉“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看到了希望,低估了难度,只看到了“认知”的简单但没有看到“做到”的不容易。如果个人又慧根有限,悟性不高,更可能在虚妄中打转。

毕竟,知道和能做到,从来都是两回事。

第一,个人间的天赋和特色千差万别。

举个简单例子,就拿跑步来说,没有比这更简单的运动了吧。即使找到最好的教练,采用最合理的跑步姿势,最科学的营养搭配,最科学的训练计划,一个普通人扪心自问,在你体能巅峰期,能不能跑进全国前十,不说全国,就是范围局限到一市一县一镇一乡,有几个普通人有信心跑到前十。

如果把难度提高一些,跑步改为跨栏,把刘翔的全套训练班子都给你复制一遍,想想自己在跨栏上能取得什么成就?体能差异眼睛能看到,人与人智力之间的差异、性格特质之间的差异,则没有这么明显,但实际上可能比单纯的体能差异更要大的多。

第二,被市场永不停息的波动所蒙蔽。

就如股市大作手利物莫尔书中所说,人们会问你如何从股市赚到大钱,但很少会问律师或者医生,如何从打官司或者做手术中赚到大钱。但本质上,这前后两个问题都是专业问题,难度系数也差不多,但为什么利物莫尔会被人问,而律师、医生就不会被人问?

在大众看来中,股市赚钱要容易许多,人人都能参与,股市随时都涨涨跌跌,一天赚个1%一年下来收益也挺可观,而且操作起来也很轻松。网络时代看起来更容易了,报价单不用填、手续费不用算、税不用懂、企业不用了解,只要打开交易软件,点击鼠标,买出卖出就足够了。

还有比这更轻松更不可思议的赚钱方式嘛?

虽然我不认为现实中会有人真的懒到只点击鼠标,其他都不理会,但我也不认为那些刻苦学习、努力实践的第二类人,只靠学习复制价值投资方法,就能实现稳定盈利。

因为从知到真知,真知到行,再从行到真行,真行到成,彼此之间都隔着十万八千里。知易行难,但对于投资,知难,行则更难。学习模仿只是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本身真正值得读或者说理念正确的投资书籍少之又少;其次,大多数书名还会嵌入蛊惑人心带有误导的“简单”“轻松”字样(《学会估值,轻松投资》的英文名是《the little book of valuation》,你也能成为投资天才,也能实现人生复利等等不一而足);最后,你理念再正确,可能评估实际企业的业务能力、竞争优势、管理人员、治理结构等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再退一步讲,即使你学的价值投资方法是正确的,你我他或者任何人都成不了巴菲特。这并不仅仅在于投资方法的遵循和坚持,也不在于社会背景经济环境的不同,也不在于时代变迁国家有别,以上诸多因素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是事情的主要方面,根本差异在于,你我根本就不是巴菲特,不具有他个人所独有的特质。

巴菲特自身的特质可以简单重点列举,就不一一展开。

智力无与伦比。

巴菲特的数学天赋大概率遗传自他的母亲,无论是年少时轻而易举记忆各城市人口,或者参加桥牌比赛取得的成绩,都显示出这是个数学方面的天才,对数字极为敏感,这一禀赋对投资的加成不言而喻。

对金钱无与伦比的欲望和追求。

通过赛马场卖可乐爆米花、上门推销口香糖、商店打工、送报纸、卖高尔夫球等攒到120美元,请注意这个年份是1941年,巴菲特此时只有11岁,对比下这个年龄的普通人,大多数估计对钱的实际意义还没有概念,更不要说主动自发地去挣钱了。虽然有些书籍把巴菲特定位为企业家、投资家、慈善家,在我眼里,他的首要身份,也是最恰当的身份应该是个资本家,在积累财富这一方面的欲望和能力,超群不凡。

悟性专注和勤奋。

1950年,19岁时读到《聪明投资者》,自言看到这本书,就像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圣保罗一样,自此以后,从划线画图读书破万卷的技术分析派皈依价值投资,并投入格雷厄姆门下学习,并终身实践完善。

勤奋是个听着普通,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到的特质。

理性客观。

这个特点在投资成功中是毋庸置疑的正面作用,但在家庭、子女、妻子等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过于理性,略等于于不近人情;

独立人格,独立判断。

有些书籍翻译为内部积分卡,我理解为内心独立的价值评判,这也是巴菲特父亲留给他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关于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言论,诸如“如果你需要询问别人的意见,那么说明你还不适合从事这个工作(投资)”;“当我需要找人商量的时候,我就会去照镜子”。

勇敢和好胜

关于巴菲特的资料中很少提到这两个特质,甚至会给年轻时的他贴上交际笨拙、含羞的标签,这些性格特点与其在积累财富方面的勇敢和争强好胜并不矛盾。

巴菲特毕业后,他的父亲和格雷厄姆都建议他先去保洁之类大公司工作,而他则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投资事业。这可是他最为尊敬的两个男人的建议,后来他还调侃说,幸亏年轻时没有听从建议,否则自己每个月还拿着几千美元的薪水。

关于争强好胜这一点,他的妻子采访中曾说,巴菲特具有极强的胜负欲,投资积累财富就是他与别人,甚至与自己的一个竞赛。对于能站在投资之巅的男人,勇敢和好胜听起来理所应当,但相信看过一些巴菲特资料的人反而不会把这两点和巴菲特联系起来,因为其人的随和幽默以及真诚简朴,某种程度上让大家轻视了这些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特性。

另外,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幅“invest like a CHAMPION today”(像个冠军一样投资),这是从巴菲特比较喜欢的一个棒球队的口号中借鉴而来的,可见,其对冠军和成功的渴望。

节俭甚至“吝啬”以及无私。

节俭或者吝啬,更多体现在青年以及中年,无私主要体现在老年的捐赠阶段(自《我的慈善承诺》亲笔信承诺捐出99%以上个人财富后,截至2022年,巴菲特已经捐出了持有的超过一半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按照捐款时的价值计算,这些股票总额约455亿美元)。

关于巴菲特的抠门,小故事俯拾皆是,但凡关于巴菲特的书籍里,都会提到。《成为沃伦巴菲特》这片一出场就是巴菲特上班路上顺路买几美元一个的汉堡,而且如果昨天股市跌了,巴菲特就减少开支,汉堡套餐也相应缩水。

在其年轻需要原始资本积累时表现的尤为突出,毕竟对于重视复利的他而言,1美元往往是10年后的100美元或者更多年后的1000美元。其吝啬态度,借用《滚雪球》里一句话,“让他放弃一些钱,他就会像狗保护骨头那样护住,甚至像正在被抢食的狗那样护那么紧。”当然节俭所体现的都是正面的形象优良品德,甚或有点美国西部乡巴佬的深长意味,尤其是当其富可敌国,并承诺捐出99%以上身家后,就更成了其优点。

吝啬和无私,看着很矛盾,但其实在巴菲特的世界里完全是矛盾对立统一,钱可以纯粹是数字游戏,因为他只是想赢;钱可以满足其布道的雄心,让其砌筑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讲坛越来越高,吸引越来越多的信徒来此聆听。

当然,这里也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关于巴菲特的书籍,99%都会集中在他的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投资哲学、投资框架,无论怎样的称呼,目的都是找到投资成功之道

这方面的书籍材料即使不是汗牛充栋,也是车载斗量,从文字图书到视频解读,各路投资大家如过江之鲫。真的假的,不怀好意,沽名钓誉的,鱼龙混杂,但基本理念基本已成为共识。比如买股票即买企业、市场先生、安全边际、护城河、能力圈等等词语已经耳熟能详。但这些真得能让人成为沃伦巴菲特嘛,个人觉得,有些用,但也无大用。

但与之相反,很少有资料或书籍聚焦他的性格特质,更少有人会讨论他身上的矛盾性。这算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弯道超车呢?

其实,恰恰是巴菲特身上的特质决定了他能成为一个举世无双的成功投资家,与其师兄弟相比,与其老师相比,光芒更加闪耀。

回溯下历史,格雷厄姆当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可是开班受徒的,其门下弟子不说三千也得有好几百,虽然巴菲特写过《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大讲特讲了同门师兄弟们的投资战绩,但真正为世人所知的也就施洛斯、比尔鲁安等几人,而巴菲特的成就显然更像是熊熊燃烧的太阳,映照的其他师兄师弟们的光芒隐隐约约,几不可见。

世人皆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又有几人知道他的师傅,价值投资的真正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呢。巴菲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财富远超过自己的老师,除了投资理念、投资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两人之间的个人差异显然是更主要的原因。

据说,巴菲特在老师格雷厄姆公司工作时,格雷厄姆就对其说过,不要那么急着赚钱,等你赚到很多钱的时候会发觉你的生活并不会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就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两个人之间的差别。

再看看理念和风格最接近巴菲特的人——段永平,其被称为“中国巴菲特”,可能也是国内唯一能当得起这个名号的人。他在评价巴菲特对其影响时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个理念,他认为自己内心原本就认同,只是巴菲特这个成功榜样给了他更大的信心来做投资。

所以,坚持价值投资进而取得成功,这不仅仅是个方法论正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不是个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其可行否、能成功否或者取得成就大小均取决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言以蔽之,你是谁,你才能成为谁。

移植到投资领域,就是你自身是怎样的性情特质,才会有怎样的投资方法和投资实践。甚至,根本没必要在投资领域,而是在其他行业领域成为自己真正的王。

人,才是根本。

最后,附录一个大家可能听过的小故事。

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要父亲陪他玩耍。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陪你做游戏。”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儿子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又来敲他的房门,说已经拼好了世界地图。

牧师看到小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说,“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这其实就是本篇文章的落脚点,也是超越投资自身的一个真理。

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相应的,你人是对的,你的世界才是对的,而且个人的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是巴菲特,他的世界也不会成为你的世界;你也不可能成为任何人,他人的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同样,你的世界也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世界。

在投资世界也是如此, “成为”第二个巴菲特的想法是无知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认为完全复刻其价投方法就能取得投资成功想法是草率而懒惰的。

无论是投资还是过完这一生,你都可以找到值得追随的英雄或者伟大的人物去仿效学习,这是必经之路也是快捷之路,其中人格特质相较于方法,可能更应排序优先。

但无论怎样努力你都不会完全成为英雄的模样,也不要试图全盘模仿那些伟大的人,你只能移植知识,扬弃经验,在自己的禀赋和努力之上,建筑自己独特的堡垒(甚至和榜样人物不在同一个领域),进而成为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无论人生还是投资,这都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全部讨论

2023-12-19 23:06

写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