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价值投资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价值投资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政治正确的属性。从操作风格上看,低估买入、长期持有、高估卖出算是价值投资最经典的模式。这一模式在美国资本市场比较适用,但放到A股市场,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即使是巴菲特和芒格,震惊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也不敢投资A股,而是选择了港股。并且,巴菲特投资的中国石油,芒格投资的比亚迪,最终的持有期间看上去都没有他们持有可口可乐等企业长。

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满意的投资回报率应该达到年化20%。假设一个人30岁以10万本金开始投资,按照年化30%的收益率复利,到60岁退休时差不多能够收获自己的1亿元。30年1000倍,毫无疑问是非常优秀的。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其股价能够取得上面的成绩,即使是可口可乐,近30年也没有达到30年1000倍的股价涨幅。

所以,一个人想要通过持有一家公司30年,然后赚了1000倍,概率几乎为零。股市上盛行的造富神话,确实只是神话,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于是,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长期趋势上进行部分择时,就成了达到目标收益的必要之路。

假设一家公司净利润为10万,净资产为50万,目前市值为100万,那PE=10倍,ROE=20%,PB=2。如果在进行基本面分析时,发现未来五到十年,公司的净利润将达到50万,在PE不变的情况下,市值将变为500万。这一目标恰好在第十年达到,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只股票实现了十年五倍,年化收益17%。来自于基本面判断的收益率就是这17%,没有达到20%的优秀标准。那么剩下的3%就需要通过择时来获得,比如在第三年低吸一次,在第六年高抛一次等。

上面的例子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基本面。现实情况可能不同,尤其是国内市场,择时收益占比更大,有的甚至占主要部分。国内市场除了贵州茅台,其他大白马公司如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伊利股份,只靠基本面都无法实现年化20%的收益目标。

如果目标收益是20%,那么来自于基本面分析的影响应该占比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应该来自于择时。也就是说,一个人选对了好公司,可以获得年化12%的收益,而择时可以再让我们获得8%的额外收益。于是对于一家普通的公司,按照12%的收益率,大致可以给出7-8倍的PE。之后在PE不变的情况下,基本面指标如每股净利润、每股净资产等每年增长12%。那这只股票就值得投资。

当然,投资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投资决策依赖于对未来增长的判断。一家公司过去十年净利润平均增长10%,并不意味着未来也可以。而且大多数时候当前的股票价格,已经反映了过去的辉煌。比如格力电器伊利股份等确实都是好公司,过去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市场已经在过去十年的股价上奖励过它们了。未来是否还有增长,就要看竞争优势是否还在,以及竞争优势能够扩大市场最终支撑利润增长。目前看,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伊利股份等大白马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所以,中国式的价值投资,应该是七分基本面,三分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