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0年,半年发不出工资,抵押房产、向村民借钱,也要迎难而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要让公司有转机,就必须有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而非轻易放弃,遇到困难就退缩。况且,根本没有退路!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辛国奇 任慧媛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传媒出品《迈向工业文明——太平洋精锻30年成长启示录》

永不服输:26套房产押来启动资金

梦想固然宏大,但回到现实,一切还都需要资金。

夏汉关(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接手时的公司,资金短缺可以用“极度”来形容,造成这一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1999年提前挪用了2000年近650万元资金。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让太平洋精锻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债务问题。

当时的太平洋精锻,吃了上顿没下顿,能抵押的都已经抵押了,银行不抽贷已是万分照顾,想从“只会锦上添花”的银行再借出钱来,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万难之下,为了解燃眉之急,只能使用“非常规”手段了。经过和银行反复沟通,夏汉关终于想到了一招:抵押自己的房产。然而,当时刚刚进行房改,房价普遍不高,一套房子抵押进去,银行也只会批贷10万元。这对于项目投资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让公司骨干承担风险一同参与抵押借款,投身到一个前途未卜的项目中,他们会愿意吗?他们的家人会同意吗?如果这次投入还见不到成效,公司就有可能破产,难道连带着个人也要生活困顿、一败涂地,甚至血本无归、流离失所?

然而,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夏汉关必须做出抉择。“绝不能服输!否则企业将会破产,员工将面临失业,银行数千万元债权将蒙受重大损失,我们将成为既对不起前人、又对不起今人、更对不起后人的罪人。”夏汉关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他知道,这是一场必须取胜的战役,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改变公司的命运。

“人生能有几回搏!自当保持永不服输的韧劲,越是艰难、越要向前。”——多年后,夏汉关如是写道。

当时,夏汉关找来25名公司骨干,在详细剖析了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和落地步骤后,他诚挚地说:“我们公司叫‘太平洋’,就像一艘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大家都是这艘船上骨干力量。这艘船是满载而归还是触礁搁浅,取决于船上所有的船员是否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每个人都主动、高效地完成工作,用心打造属于大家的‘船’,这艘船才会一帆风顺、破浪前行。每位船员的命运都和这艘船紧紧捆绑在一起,同生死,共命运。我们不但要贡献自己全部的能力,还要保护它,让它不在中途抛锚。”

夏汉关看到大家纷纷点头,紧接着说道:“大家也都知道,改革的阻力已经消失了,现在我们就需要合力攻坚,既然叶先生也信任我们,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拼一拼!现在,为了让这艘船能继续行驶,我们每位船员都必须一起使劲,相信船只要发动起来,会越开越快,直到胜利的彼岸!”

这25名公司骨干,对于公司的未来都充满信心,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也十分认同,夏汉关上任后更是干劲十足,他们听了这番话,十分振奋。“现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让资金循环起来的东风。骨干这时不出力什么时候出力?”一位高管用拳头敲了敲会议室的桌子,激动地说。

“我们管理层大部分都是搞技术出身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与客户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当时在发达国家,街头巷尾都是小轿车,这让我们深信中国的汽车产业未来一定会有辉煌的明天。我们还看到了中国人口众多这一潜力,所以,就缺点燃市场的一把火,只要把当时的艰难局面挺过去,公司肯定会发展壮大。”赵红军(太平洋精锻副总经理)的话代表了多数高管当时的想法。

最后,加上夏汉关自己,总共26位骨干员工,没有一个人选择“弃船”,他们用26套房屋总共向银行贷款260万元。

当时,沙风喜(太平洋精锻工会主席)甚至是瞒着家人,偷偷拿家里的房产去做抵押贷款的。“那时公司身处困境中,也不会想那么多。”沙风喜说。

实际上,260万元仍然无法满足太平洋精锻的资金需求,到了年底,公司仍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不得已之下,沙风喜就和夏汉关一起去找位于江苏溧阳的上海汽车齿轮五厂的熟人。“当时银行转账还不是很方便,都是取现金,我们开着车去,写了一个借条,终于借回来30万元把大家的工资发了。如今看来,30万元并不算太多,但在当时,可是我们的救命稻草。”沙风喜感慨说。

甚至,因为口碑好,原来“粉末冶金厂”时代的客户都来帮助太平洋精锻渡过这个难关,相继借来一些资金。

关于做决策,夏汉关后来有这样的心得:决策的检验是延后的,认准的事就要下决心干,而不是犹豫,机会对谁都是平等的,谁抓住谁就赢得主动、抢占先机,要耐心沟通,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决策执行到位,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实践证明决策是错误的,应立即放弃。

“大家都愿意相信我,把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我们都共同期待着美好的未来,认为国外的企业和行业发展得如此出色,我们同样有能力做得很好。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让我们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潜能。”夏汉关说,“如果当时只看到风险,犹豫不决,那么我们今天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用一句话概括了这段重大历史节点:“积累的过程很漫长,成立之后的10年间,太平洋精锻连续亏损,最艰难的阶段,甚至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夏汉关只能和一些员工拿出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渡过难关。”看似简短,实则充满了复杂多变的历程。

26本房产证,26个“安身立命”的家,夏汉关拿着这笔沉甸甸的启动资金,更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人也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

而夏汉关觉得,只要这260万元产生正向循环,催生飞轮效应,将会有更多资金纷沓而来。

和不少企业家一样,夏汉关也信奉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最后,即使你没有用更大的力量去推动它,它也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和动力进行加速,于是飞轮就以不可阻挡的动量持续向前转动着。飞轮将越转越快。这就是吉姆·柯林斯提出的“飞轮效应”,揭示了企业在困境中持续努力、不懈奋斗的制胜法则。

夏汉关明白,要让太平洋精锻这个飞轮转动起来,就必须有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而非轻易放弃,遇到困难就退缩。况且,他们根本没有退路!

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

新产品开发终于有了启动资金。这笔钱该用在何处?夏汉关将其用在了刀刃上:立即采购生产急需的原辅材料。

于是,为天津夏利配套的乘用车变速器结合齿精锻齿轮,急如星火地开始打造。

夏汉关为此提出了一项重要要求:确保新产品按时交付并保持内部产品质量控制。

此外,为了让公司的有限资金更好地流动,夏汉关在资金的调用次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在2000年6月的用款问题上,他要求银行利息和税款承付、还贷排在优先级第一位,生产必须用款居次,采购物资对外付款及外协用款居末。

同时,夏汉关要求制定详细的用款计划,以便更好地规划资金运作。显然,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掌握资金流动情况,确保在有限资金下高效运作,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生产中断或经营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太平洋精锻的“少米”之炊也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

在那个非常时刻,姜堰镇政府为太平洋精锻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姜堰镇是城关镇,2000年时正在开展城市化改造。改造后周边村庄焕然一新,富裕起来。村委会将闲置资金存入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资金是集体组织的,由村委会负责管理。虽然这些闲钱有增值的需求,但却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夏汉关想到,是否可以借用部分资金来缓解公司的困境。在当时姜堰镇政府的协调下,加上公司里不少员工都来自附近村庄,几个村委会都同意了这一做法。因此,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鼎力支持下,太平洋精锻获得了部分流动资金,从而减轻了银行的还款压力。他们向村委会支付了较高的利息,双方得以“双赢”。

夏汉关的做法,让笔者想到了“张瑞敏去村里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的故事。

1984年的海尔,还是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张瑞敏上任没有多久就到了“年关”。这对张瑞敏来说真是一关,因为距离春节只有短短几天了,而工厂却连发工资的钱都没有,更别提像其他单位那样发放年货了。然而,正是在这个困境中,张瑞敏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他决定前往附近的村庄寻求帮助。经过一番沟通与争取,终于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村里答应了借钱给海尔。

当时,厂里的财务科科长顶着寒风,骑着三轮车,奔波五里路,终于赶到信用社取回了资金。张瑞敏不仅按时发放了工资,还给每个人发了5斤鲜美的带鱼。工人们深感新领导是如此关爱员工:“他敢为大伙借钱发工资过年,咱也要争口气,好好干,挣了钱把钱还上!”就在这种激情下,海尔员工在张瑞敏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创业之路。

张瑞敏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经常对高管们说:“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领导就必须时刻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领导首先就要爱员工。”

夏汉关借钱,虽然不是为了发工资,但两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了张瑞敏曾说过的“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无论是张瑞敏借钱发工资的故事,还是夏汉关的充分借力,都是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责任,为企业和员工着想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