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4回复:2喜欢:3
$高澜股份(SZ300499)$ 储能:电站

分布式储能集装箱:

6KW(已成熟)8 万 明年 100-200 台

15KW 12 万明年第一批十几二十,第二批上百台

36KW15 万(已有订单)应用客户比较多,明年已知 100 套,正在和宁德正在谈的96KW(还在研发样机)30 万,明年 300-600 台。



柔性直流:

这块投入比较多,一直是公司主要业务之一。

根据往年经验中标率都在 40-50%,今年中标总额 3.8-4 亿。是目前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业务,毛利率 35%以上可以到 40%



近些年新建的配电站,是否会给配电站供?

会和配电站配合,前期就给数据配合招标拿单。



风电:

做风电很多年,配合金风远景明阳每年都有几百台上千台。近两年有配合主机产进行大兆瓦的开发。

大家初期都是用风冷,但是风冷寿命不长,且空气的比热容比较低。所以大功率下面风冷的效果不行,慢慢都会从风冷走向水冷。风冷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液冷:

一体化设置,直接对变速箱和电机一起进行冷却。

金风基本主要都是高澜,但是其他产商也有些其他供应商,比如川润股份同飞股份


风电单台价值量:

单台成本基本十万上下,风电这块订单比较稳定,目标2个亿起。





川润和同飞做的怎么样?

川润主要就是风电里面能分走一部分,其余业务方面没什么竞争。



同飞则在多个行业都和高澜有竞争。



高澜现在主要是全场景液冷解决方案。其他公司基本就是一两个领域和高澜构成竞争关系。



行业进入壁垒?

不是很高,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无非就是生产工艺、可靠性、质量把控比较高。

产品的难度不是很大,对企业的资质要求,质保要求比较高。



储能方面:

英维克对比优势?

高澜对水冷的设计经验更丰富,对于每一个电池包的温度差的控制,对水流的控制,流量均衡,散热均衡。英维克擅长制冷系统,可以把制冷系统做的比较小巧,操作性和易维护可能做的比较好。



目前储能热管理总体还是风冷占比更多。同样功率的储能热管理风冷目前成本更低。



目前储能风冷的弊端:

无法保证储能集装箱每个区域温度都一致,水冷因为流体温度一致。可以保证每个电池包温度一致。



对于高功率的集装箱。空冷很难做到。



合作方式:

一、与电池厂家合作,直接把设备提供给电池厂家

二、和集装箱的集成厂家合作,直接供设备给集成厂家,不用管他们用的什么电池。



硅翔是否和中航锂电是否有合作?

有业务往来。



储能和风电?

按照公司内部规划,明年储能还是会投入大部分的研发精力。还有公司决策上应该还是会向储能倾斜。



目前储能这块解决方案算是第一版,后面还是会更新迭代技术。

全部讨论

2022-10-18 23:36

温控四个标的:

IDC温控英维克:165亿

数据温控申菱环境:115亿

工业温控同飞股份:122亿

储能温控及汽车热管理的高澜股份:33.33亿


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门槛,而且高澜还是正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具体的分析前面都有:【行业层面变化更新】
1、液冷降本方向
1)液冷板上量后成本大幅下降:需要开模,未上量的时候1600-2000元/板,上量后可以降到500-600元/板(5000块电池以上)。
2)管道/管路、器件:由全进口转为一部分国产,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但目前国产故障率更高。
3)水泵、压缩机、风机等国产化:已有部分国产化,但整体进度较慢,主要是故障率高,且海外客户多,使用进口品牌可以有全球联保。
降本成果:液冷机组(不包含液冷板等)由去年的5000-6000万/GWh降至目前不到5000万/GWh。
2、供货模式
1)只供机组:英维克、同飞等出货量较大的公司,基本都是只出液冷机组(少部分含管路、接口),其余的管路、接口、液冷板等由集成商外采。
2)集成供货:以高澜为代表,供水冷机组+管路等(只有液冷板不做),若未来液冷板足够起量至具备经济性,将考虑打包出售。
高澜认为,集成供货的优势包括:1)集成供货可减少后续集成商的维护成本(只用找一家解决);2)机组+管道全部自己做,可以保证机组内外的输液管道、接口等的材料、焊接工艺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较好避免由于这些不同点而造成的漏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