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的困惑(三)------美国养猪业带来的启示

发布于: Android转发:21回复:21喜欢:60

$牧原股份(SZ002714)$

之前说过,起意想从底层认知聊聊养猪、聊聊牧原,是因为在跟一些朋友交流时,大家表达了很多对于牧原的质疑,质疑之一是这样,2020年嘉兴猪业大会上,秦英林秦总在演讲时曾经说过,美国养猪业利润非常低,我国之前几次行业景气周期大都叠加了各种疫病,大家由此推导我国养猪业靠行业自律是无法完成产能出清的、由此推导中国养猪业未来也会利润微薄甚至没钱赚。

那次演讲我也听了,当时猪价很高,几乎所有人都对未来持乐观态度,正邦的林总演讲时就说要上规模、上规模,这种情况下,我听到秦总还能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对未来持谨慎态度,挺开心。也对秦总所说,这个行业很大,有竞无争,希望同行业间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心胸深感敬佩。

当时我确实没有太在意关于美国养猪业的问题,因为之前我看过一些资料,美国养猪产业的生态环境与中国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可以借鉴但是不会去走美国养猪业的发展之路。

 这次既然想把一些基础认知再充实一下,那么本篇就从中美养猪业的异同聊起吧,看看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美国养猪业的发展历史和优于我国的方面,各种资料上介绍的比较详尽,多是赞美之词,这块我就简单说说不详述了。我发现美国养猪业的问题和现状大家谈及的很少,这里会仔细聊聊。

 一、美国养猪业的发展历程与优势

1、发展历程简述: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开始规模化之路,此后二十年快速推进,养猪场由65万家减少到7万家左右。在此期间,年出栏量提升35%,场均存栏量增长近10倍,经营效率显著改善,平均psy由9.75头提升到19.05头,生猪养殖运营逐渐专业化,繁育一体化养殖猪场被专业的种猪培育场、仔猪喂养场、育肥场所替代。

进入21世纪后,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

 

2、明显优势:

美国土地成本低、饲料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养殖效率高、原种猪健康程度高,种种优势使得美国生产的猪只成本很低,猪肉价格低廉。

 

二、美国养猪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既然美国养猪业存在诸多优势,那么为什么还会利润微薄,很多农场破产倒闭哪?

在参考了很多文献和美国猪业咨询公司托德瑟曼的那封公开信《美国养猪业困境》以后,或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我总结下来大致是以下四点:

 1、从美国猪肉产业链分配关系看,屠宰与食品端率先完成了行业整合,并开始向上游拓展,以合同生产的方式促进了养殖端的规模化发展。

这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因为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使得生猪价格波动减小,另一方面使得产业链下游处于强势地位,买方垄断使得养殖端丧失了议价能力,摊薄了养殖利润。

1994年至2009年,猪肉公开交易量由60%以上降到了不足10%,封闭市场的合同交易方式更多地取代了公开市场交易。

1980年-2018年,美国生猪养殖产值由50亿美元增长到83亿美元,但是生猪零售消费环节产值由190亿美元增长到624亿美元,产业链下游赚取了行业的大部分利润。

(以上数据采集自立鼎产业研究网、饲料行业信息网、猪好多网等行业网站)

 

2、美国养猪业的产能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每年出产的猪肉30%要依赖于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种出口依赖型的关系显然是极不稳定的,也带来了利润上的不稳定。

比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各种进出口贸易遇阻、美国多家肉企停工停产,肉企不能正常收购猪企的生猪,导致美国排名第十一的猪企麦克斯韦破产。

 

3、美国人烹饪方式一般就是烤和煎,加上他们自己的文化习惯,猪头、猪尾、内脏、猪血等等都是不要的,这些剩余部分就是处理掉或者出口。

这块不用过多解释了吧,对比一下我国的饮食习惯,显然美国猪企、肉企对于生猪的价值挖掘是远远不如我们的。

 

4、美国很多猪企其实更像是专业育肥公司,因为产业内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使得饲料、种猪、仔猪等环节大都是由专业公司来完成的。每一个专业公司都要分去行业利润的一部分。       


 三、美国养猪业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上面这些论述以及之前的文章中列举的一些行业数据,我想中美两国养猪行业的异同应该就很清晰了。

1、美国生猪产业链是下游的食品端强势,而上游的养殖环节沦为了代工者一样的处境,缺乏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我国生猪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价格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

2、美国人以牛肉和鸡肉做为主要肉食来源,虽然也有猪肉消费但是总量远低于前两者。我国猪肉消费占居民肉食品消费总量的60%左右,食用猪肉的习惯来源于几千年的饮食传统和我国人多地少的地理环境限制。

3、美国是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养殖模式,我国尤其是非瘟之后,产业越来越倾向于繁育一体化的养殖模式。

4、美国的行业规模化之路来自于食品端率先完成整合后的产品规范化需求,倒逼上游整合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以鲜肉消费为主,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比较分散,缺乏强势力量。

5、美国生猪产业整合初期也是生产水平落后、散养户众多的,通过不断的淘汰整合与智能技术提升来完成的产业升级。我国与美国整合初期非常相像,散养户众多且缺乏进步空间,而规模企业在生产技术、繁育能力、环保处理等方面明显优于散养户。

借鉴美国产业发展历程,再结合我国国情,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猪产业的规模远大于美国,且我国猪肉产量主要用于满足国人肉食需求,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部分冻肉,虽然会有阶段性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价格波动,但是供远大于需的局面短期很难看到。又因为我国人多地少,明显不适合大规模放牧牛羊,猪肉未来做为国人主要肉食来源的局面很难改变。

 2、美国前十大养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50%,相比于美国养猪业的集中化程度,我国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还处于初始阶段,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前五的企业总计出栏生猪4859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份额为9.22%。未来我国的优秀猪企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是大概率事件。

 3、纵观我国生猪产业链,兽药、饲料、育种、养殖和屠宰、食品各环节,虽然都有一些优秀企业涌现,但是相比于我国巨大的猪产业的规模,都还是一些小企业罢了,目前还没有谁有足够的能力整合这个产业。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一旦有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大大增强对整个产业的话语权,其产业价值十分巨大。

 4、行业产能出清,靠的不是行业自律而是技术进步。

我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其本质是生产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过程。那么谁能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谁就有望率先完成产业规模化的进程,而规模化是否能够增加经济效益是我们评判其成败的唯一标准。

 5、相比于单一的生猪养殖生意模式,全产业链一体化应该是猪企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能有效平抑猪周期带来的利润波动,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又能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厚利润。

以上这些对于未来的推测,我也不敢说就一定正确,还需要持续的跟踪和观察。

但是我想说,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时,还是要从各种不同角度反复审视才有可能尽量的接近事实。

全部讨论

我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其本质是生产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过程。那么谁能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谁就有望率先完成产业规模化的进程,而规模化是否能够增加经济效益是我们评判其成败的唯一标准。

2021-09-26 08:37

这几篇质量非常高,学习了。

2021-09-25 03:05

养猪因为扩产周期短,进入门槛低,所以三年涨三年跌。不用分析其他的。为什么三年?第一年赚钱,不会扩,第二年有钱开始小扩大,第三年暴利大再扩,顶部形成。下跌也是同道理。

2021-09-24 23:22

对头。单纯拿育肥利润对吧我国的大猪企是不合理的。
以养猪为起点,牧原已经是生猪养殖老大,未来出栏1亿+,就可以做到饲料老大,种猪老大,子猪老大,育肥猪老大,猪疫苗老大,屠宰老大,甚至食品老大。前面几个顺理成章,最后一个有难度,但牧原胜算还是很大的,至少还没有胜算比牧原大的。

2022-02-07 21:27

产业链哪个环节垄断或者强势,就有定价权,吃到大部分利润,就如文章所言,辛辛苦苦养猪只是微利,大头被垄断的屠宰和终端食品吃了。

2021-10-05 19:19

不错

关于“养猪是门苦生意‘有了积极理性的论断,感谢!

2021-09-25 12:53

中国人多是事实,地少是假的。只不过还是穷,发展不平衡。美国人不吃内脏是假的,只不过消耗没那么大,因为人少,而且生产力水平高,食品多样化。作为猪肉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的国家,猪肉涨价不排除收割食用者口袋里的金钱的目的。严重内卷,收割了三年。

2021-09-25 11:37

猪肉啥时候涨价啊

2021-09-25 11:27

所以牧原的屠宰厂一定要建,多掌握一条销售渠道,避免产能过剩时被下游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