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讲堂】手把手教你构建投资组合:为何你学了那么多投资理论依旧亏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玩转港股(ihkstock)”关注我们!

腾讯证券特约 作者:杨饭

为何你学了那么多理论,投资还是一团糟,还是不停的亏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篇教你构建一个实用的、攻防平衡的投资组合。

如何构建一个投资组合

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资产配置方面的相关内容,这次的组合将更缩小范围,完全围绕证券(包括基金)投资的这么一个类别来做投资组合的说明。尤其是对于资金本就有限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资产配置,即狭义的资产配置——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包含多种行业及不同风险等级的公司股票、主题基金、指数基金及其他的保守资产如货币资金等类别,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要比泛泛而谈资产配置更为实际。

在一个社会稳定的国度里,股票市场尽管不时波动,有时甚至非常剧烈,但从长远来看,股指总是不断向上突破,所以构建一个稳健的、可承受适度风险的多头组合,是分享资本市场发展收益、抵御通货膨胀的好方式。

港股尽管波动大,目前的行情也比较低迷,但市场整体估值,尤其是以PB(市净率)计算,很多公司已经跌到了2017年小牛市前的起点,有的甚至更低。且香港有内地作为支撑,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并没多大问题,所以目前的港股市场,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构建长期投资组合的好时机。

管理投资组合犹如指挥一支足球队,对手就是市场。如果你是教练,针对不同的对手(不同的市场冷热度、估值情况),采取不同的阵形是不是很重要?

当对手很弱(市场估值低),以进攻为主的阵形是不是更容易扩大战果?如334阵形,投入中场及前锋的兵力可以多达七成。

当对手旗鼓相当(市场处于估值中线,或已雄起一段时间),防守反击,加强中场,稳扎稳打的如442或者433这样的平衡阵形,是不是胜算较大?

而对手很强(牛市已经持续,市场狂热,估值高企),投入更多兵力防守,如631这样的大兵力后场防守,相信城门不易失,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反击。

而球队里的进攻队员,当然就是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的股票类资产,也是潜在的主要收益来源;后场的防守考虑一些货币基金(保证流动性)、理财产品(保证一定的收益);中场可以是信托或者指数基金等产品,具体品种依据投资者的现金情况与喜好配置。

而作为进攻组合中的权益类品种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为大家列举的一些筛选投资标的的标准供大家参考。

(1)规模中等适度为宜,“大象”级或过小的公司不予考虑,因为需要兼顾有一定的流动性与成长空间,而如果要选取大象级别的公司,最好是其业务或者发展方向还看不到天花板的公司,典型的例子如人见人爱的小企鹅。

(2)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优秀;不知名或者业务不为投资者认知、或者必须具备非常强专业能力才能看懂业务的公司,尽量去避免;多数的投资者本身是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去分析公司的业务的,因此也就难以判断相关业务的发展前景。

(3)弱周期、业务性质垄断或护城河很深、具有极好的现金流;利润是可以做出来的,简单的看利润是不够的,如果账面真实,现金流是难以伪造的,具有极好现金流的公司无论在业务拓展、分红、抵御外部危机方面都有强大的竞争力。

(4)目标公司所在行业仍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业务较易为普通投资者所理解和接受。如果行业空间过小,即使做到了行业的龙头,显然整体的想象空间也是有限的。

(5)股东操守好或股东背景好,这点非常重要,经常不顾小股东利益甚至有坑害小股东权益的公司,即使财报再漂亮也尽量避免。

(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估值要合理。给公司过高的溢价本身就是一件风险不小的决策;事实上对于多数的投资本身来说,买入时已经基本决定了投资的收益了。

投资组合实例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试着构建一个实际组合的例子,加深大家的印象。首先,目前的股票市场整体估值较低,股息收益率不错,价值有支撑,因此权益类的配置可以更高些,更有进攻性,可以60~70%这样的占比;稳健考虑,配置20%左右的上市公司可转债,前提是选择基本面好,不怕没有偿还能力的公司,而10~15%可配置货币类基金理财产品。按这么一个思路,这个组合的具体配置如下:(所提到的具体品种均不构成推荐,读者应自己判断)

权益类:(香港交易所、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上海医药等,投资者如果没有自己判断能力,可以考虑用指数基金替代,如盈富基金、恒生国企,另外A股的上证50与沪深300等也不错,处于估值低位)

稳健类:(例如利欧转债、亚太转债等品种)

保守类:(考虑银行短期如1~3个月理财或者如华宝添益、银华日利等,收益普遍在4%左右或略高些)

总体而言,这个例子的组合兼顾了流动性与收益性,但其实到底采用何种投资阵型,组合中到底是股票权益多些的进攻阵型还是配置更多的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防守阵型主要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实际的收益期望与风险承受水平的权衡。聪明的投资者,我相信看完本文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