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式大学,究竟能让你学到什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 | 四加

1956年1月3日,纽约的哈得逊河谷边,一座座新式建筑拔地而起,通用电气公司(GE)克劳顿管理学院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全球第一所新式大学的诞生。

彼时,GE发现招收的新员工在岗位学习上面临很多问题,高等教育体系教授的课程,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各类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需求,这种供需脱节的现象,让GE不得不采取行动,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克劳顿管理学院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相当奏效。据统计,出自GE公司跻身财富500强的CEO就多达150位以上, GE克劳顿也被《财富》杂志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这种由企业出资,以培养内部人才以及企业相关方的新式教育,迅速席卷全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大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全球企业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400多所到2010年增加到3700多所,财富世界500强中近80%的企业,都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大学。

这阵风也吹到了中国。

01 “再上一次大学”的意义

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拉开中国境内企业大学的开端。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大学。据统计,预计到2019年底,这一数字有望突破3000家。

如果说,我们常说的“大学”——即普通全日制大学,提供的是更为综合性的基础教育;那么企业大学,则是为社会需求“量体裁衣”的。从学生到职场的熟手,中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

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MBA/MTA教育中心主任骆欣庆所言:“高校主要解决的是通用型知识,讲战略、营销、会计,到任何企业都能用。但当进入到企业以后,面临的既要有通用型知识打下的深厚的底,还要有前线作战的具体方法手段。”

骆欣庆认为,职业培训是一个“二次加工”的课堂。让“象牙塔”里的学生,适应鲜活的、复杂的行业轨道,这就是意义。

企业大学蓬勃发展,投射的也是市场对细分行业的更高需求。出于业务需要、社会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企业大学的建设之中。

10月15日,美团在北京召开以“新职业.新技能.新发展”为主题的发布会,发布会上宣布,“美团大学”正式成立。

骆教授最近有了一个新身份——美团大学的公益讲师。在美团大学,除了骆欣庆这样的讲师还有很多。据了解,“美团大学”拥有一支同时具备理论素养与实操经验的教师队伍,人数超1400名,其中有800余位老师来自职业院校、商户等生态合作伙伴。

依托强有力的师资力量,美团大学给自己许下了一个美丽的愿景:在未来10年内,与国内1000所院校达成合作,带动1亿生活服务从业者数字化发展。

02 上亿“生源”的田野课堂

美团的底气和魄力,从何而来?

GE的社会大学的创立,源于它所面临的高校教育和企业岗位的脱节问题。克劳顿管理学院的成立解决了企业内的困境,却忽略了整个社会都面临同样的状况。如今,这个悬而未决的社会难题,正由美团扛起。

新式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实际上有两大分野。一部分为“内功”,主要聚焦企业内部,梳理企业文化,为“基业常青”架桥铺路;另一部分则把目光对准了社会上急需提升的职场菜鸟。

如果说,以GE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大学,通过企业大学来培养企业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了前者的价值观。那么得到大学、混沌大学的出现,则与知识市场的升温有关。

美团大学是哪一种呢?如果仔细观察,也许和上述两种都有一些区别。美团开辟了另外一条新路。

这与这所企业的特质有关:作为中国市值规模排名前三的互联网企业,美团要“照顾好”几万名员工。但这只是任务之一。作为本地生活的深度参与者,它背后关联着几万员工,数百万商家、外卖小哥以及上亿的生活服务业从业者。

在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业态不断升级迭代,存在着技能缺失、不具备数字化能力、招工难等行业痛点。美团大学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它们。

美团联合创始人、美团大学校长穆荣均坦言,“美团大学”的愿景就是成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人才的大本营,并致力于“提升职业技能、助力行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扩大社会就业”4方面的价值创造,让每一位生活服务从业者与数字时代同行。对于美团的新动作,骆老师看得很是透彻:“美团,把所有的竞争者都变成了合作者……它不单单是企业的概念,而承担的是社会的责任。”

以一己之力投身社会难题,美团的野心背后,是资本。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为止的6个月,美团点评交易用户达到了4.2亿,活跃商家数量达到了590万户。与此同时,以美团点评为核心,美团也在不断进行业务拓展和创新,当前,已经囊括了包括打车、美食、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圈。

不忽悠职场小白,不组所谓“高端朋友圈”。美团大学的课堂,不止想要装下广袤的下沉市场,美团大学的课堂,也在引领服务行业的未来。

03

为服务业注入数字基因

根据一份《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用户需求升级正在不断催生极其细分化、专业化的新职业。外卖运营规划师、酒店收益战略官、线上餐厅设计师、民宿管家、服务体验优化顾问等等。

一批新的职业应运而生,也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超级市场。

然而,超六成的新职业从业者,不能较好地认识和理解新职业的前景,甚至对对未来感到迷茫。第一代新职业人群出现了,下一代何以为继?这些都是美团大学要解决的问题。

陈奕诺经营着一家线下护肤品牌,在尝试着线上运营的时候,加入了美团的美业学院。从新手课程到进阶课程,一步步跟着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陈奕诺对运营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第一家店铺上线点评平台运营一个月的时间后,就冲到了当地细分领域里的热门排行榜第一,评论榜也高居榜首。

美团点评为公司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而陈奕诺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因为运营有想法,也乐于分享,陈奕诺又成了美业学院的一名讲师,当前,她讲授的课程已经有近25万人次的线上观看,俨然位列学员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像陈奕诺这样因为美团培训受益的案例,不胜枚举。

如果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理解美团大学,它所做的其实是为一代职场人,或者说——为中国的服务业,注入数字基因。

可以想见,在这个过程中,美团将建成更加良性的循环生态。一方面,以人带业,整体服务行业的升级,让美团本地生活所链接到的“产品”更加优质了。另一方面,这所大学,也为美团培养出了一批“校友”。“校友会”是最好的资源,随着“毕业生”的成长,美团这个品牌在创造影响力与社会性的合力。

什么是大学?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如此表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新式大学在“大师”之上往前走了一步——大学,意味着“大胸怀”。

我们乐于看见,来自河南的农村小伙通过参加美团的培训,从月薪几百的小工晋升到了美发店的店长;我们乐于看见,像陈奕诺这样的从业者不断进步,又用经验反哺更多后来者。我们乐于看见,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通过这条通路找到属于自己的提升渠道。

这是美团在做的,也是1956年世界第一家企业大学出现时的初心——让社会更加良性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