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回来了?"牛市思维"突如其来,基民忙"搬家"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在A股技术性牛市预期愈加强烈的背景下,羡慕嫉妒恨的基民“搬家”正产生蝴蝶效应。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在股票市场信心持续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由保守迅速切换到进攻思维的市场氛围下,高弹性的公募偏股赛道产品回血快吸引了不少低风险基民资金的涌入。基民“牛市思维”的突然而至,甚至在5月18日引发四只偏债型基金同时发布资金锐减带来的清盘提示。

与此相关的是,今年一只即将清盘的偏债型产品在股票仓位配置上完成产品风险收益特征重大变化后,其不仅完美避免产品清盘,甚至还在三个月内规模激增15倍,凸显出基金持有人在A股投资信心回升氛围中开始“用脚投票”。

偏债基金规模流出

在同一日,多只偏债型基金罕见地同时发布规模锐减导致的清盘提示风险。

5月18日,深圳一家公募旗下偏债混合型基金发布公告称,若截至2024年5月30日,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持续低于5000万元,则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若出现上述情况,则自2024 年5 月31日起,该基金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基金进入清算程序后,停止办理申购、赎回等业务,若发生上述基金合同终止情形,基金管理人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基金合同等规定成立基金财产清算组,履行基金财产清算程序。

此外,北京某公募旗下偏债型产品也在同一日公告表示,该产品已存在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该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入清算程序并终止,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截至2024年5月17日,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在5月18日提示旗下偏债基金存在清盘风险的还有华南地区另一家大型公募。该公募公告指出,截至目前相关偏债型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而根据该只基金此前披露的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该只产品的基金资产净值已只有约7000万元。

还是在5月18日,另一家头部合资基金公司发布旗下偏债型基金的清盘风险提示,连续20 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截至2024年5月16日,该偏债型基金已连续45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若截至2024年5月23日,该基金出现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该偏债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机构持有人的持基策略转向亦是相关偏债型基金资金规模锐减、被迫发布清盘提示的另一大核心因素,根据今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上述四只偏债型基金产品几乎全部存在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接近或达到20%的状况。以其中一只发布清盘提示的偏债型基金为例,一位机构投资者A在今年3月份赎回了持有的全部5000万份份额,在这5000万份份额基金遭机构投资者全部赎回后,另一位机构投资者B持有的基金份额数量为3800万份,机构持有人B所持有的份额截至今年3月末占比高达89.13%,这也暗示出该基金在5月18日发布清盘提示很大可能指向机构B已开始赎回份额,显示出股票市场信心猛增后基金持有人策略出现重大变化。

股票仓位低、回血速度慢遭嫌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发布清盘提示的偏债型基金产品,在同类基金业绩排名表现上均较为优秀,但亦存在股票仓位较低带来弹性弱、涨幅少的特点,而基金持有人的“既要又要”成为留住资金的痛点。

以深圳一家公募相关偏债基金产品为例,该只提示清盘风险的产品截至目前已回到1元面值之上,其在2023年只损失0.44%,该产品在2024年一季度期间将股票仓位小幅度提升4个点,但其股票总仓位占基金资产仍不足20%,这意味着其虽然在股票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存在净值弹性较弱的特点,该基金在最近三个月内的累计净值涨幅仅为3.47%。今年以来该基金净值收益率未亏损并已取得约4%的正收益。

类似的是,发布清盘提示风险的另一只北方公募旗下偏债基金亦是一只未出现净值损失的产品,该产品在2022年6月成立后净值表现稳扎稳打,即便在2023年的弱市环境下还取得约2%的正收益,但当市场环境变化使得保守策略的吸引力越来越不如进攻策略后,突如其来的“牛市思维”使得该产品的低仓位策略,大幅度降低了该产品对基金持有人的吸引力。

根据上述产品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该偏债型基金的股票仓位仅约2%,这2%的股票仓位分布在十只股票上,进一步降低了相关产品在净值弹性,使得基金净值在最近一个月内涨幅仅有0.87%。尽管跑得慢,但稳扎稳打的策略也使得该偏债型基金今年取得约3%的正收益。

显而易见的是,多只年内已取得3%、4%正收益的偏债基金的清盘提示,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了牛市预期强烈氛围下基金持有人的“羡慕嫉妒恨”——股票仓位较低的偏债型基金产品在基金业绩飙升的市道中似乎变得不再吃香。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基金年内收益率最高已超30%,尤其是指数型基金目前最高达25%的年内收益率,更能进一步暗示当前股票市场的趋势性效应,也表明了A股基金市场当前强烈的净值弹性、回血速度成为不少基金持有人选基的核心参考指标。

偏债基金脱胎换骨,规模猛增15倍

因股基业绩飙升带来的基民“搬家”,会去向哪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今年一只偏债型基金在短短三个月内令人惊奇地“死而复生”以及“复生”后的生龙活虎,在很大程度上解析了为何一日多达4只偏债产品发布清盘提示,又回答了避免清盘的产品策略是什么。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华南某大型公募旗下一只偏债型基金今年1月初已进入准清盘状态,截至2024年1月初的基金资产规模仅剩下1200万元。该只偏债型基金在定期报告中表示“基金存在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正在就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论证”。

根据相关产品的一系列操作变化,解决上述解决产品规模持续缩水和避免清盘的“方案”是债基变股基,其股票仓位由今年1月初的0.27%飙升到今年3月末的87.33%,这高达87.33%的股票仓位实际上意味着这只偏债型基金的产品风格、风险收益特征已完全变化,这也使得该只即将清盘的偏债型基金产品不仅完美避免了清盘的命运,甚至还因为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变化契合A股“牛市思维”,使这只原本定位于偏债型风格的基金产品出现资产规模的激增。

根据最新的定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上述即将清盘的偏债基金在股票仓位猛增实质上已变成典型的股基产品后,其资产规模已从年初的1200万元惨状蜕变为1.98亿元,三个月内资产规模增长达到惊人的15倍。

“本基金表现出色,一方面因为加大了权益资产的配置,另一方面因为对结构的把握相对匹配当期市场。此前基金对A股的配置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但一季度期间本基金增加了对权益资产的配置。”管理上述“偏债型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示,今年2月初的A股已经非常具备配置价值,市场迎来估值底部,市盈率、股债溢价率、股息率等客观指标均显示市场处在历史大级别底部区域,2024年是变化的一年,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都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机会,当前市场尚处历史低位,使得容错率显著提高。

股债吸引力变化触发基民切换赛道

股债吸引力的变化尤其是债市近期偏弱的格局,是许多偏债型基金资金赎回流出的另一触发因素。

对此,长城基金基金经理吴冰燕认为,5月1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召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动员部署会议的通知》,债券市场迎来调整,其中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分别调整到2.40%、2.6075%。5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给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从5月下旬到11月,20年每月一期,30年每月两期,50年每两个月一期,每个月净供给在2000亿元左右。整体节奏略低于市场预期,对于债券市场的供给压力有限。本年以来债券市场的主线为供给压力和配置力量的博弈,因此对于特别国债的发行关注度很高。而本次特别国债发行计划落地,节奏相对较慢对于债券市场影响较小,因此利空有所缓解。

关于近期债券偏弱的格局,易方达的一位基金经理解释认为,主要原因是3月末后债券收益率在迅速下行过后赔率有所下降,且随着连续几年发行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确认、汇率贬值压力增加、基本面有一定好转迹象等利空因素的扰动,债市波动性明显增强,并逐步转入震荡格局。

上海一位债券基金经理亦认为,近期,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但主要致力于去库存而非拿地新开工,从目前的二手房和新房市场表现看,以价换量的特征十分明显。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后,公共事业属性增强,未来房价很难有大幅上涨的可能,保障房建设也会限制商品房增值的空间。地产政策的放松对债市会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扰动,但不构成实质性利空,考虑到地产政策的效果有待验证,大环境依然对债市有利,但随着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会对银行表内债券配置额度形成一定的挤兑,叠加后市基建投资增速加快,阶段性会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对债市形成压力。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美联储的政策对国内降息事实上形成了约束。资金空转进一步造成了流动性的弱化,二季度债券供给增加又是个事实,因此,债券的交易继续受到压制是基本的判断。因为流动性的压制,债券的交易受到影响的只是节奏。基于房地产全面放开带来的经济修复,从而全面看空债券的判断,是没有充分的证据的。目前除了北上广深、天津和海南还存在着限购外,其他城市则全面放开。房地产限购的放开释放了可能的需求,但从周期上看,库兹涅兹周期仍然处于衰退期,希冀其重振雄风,重新担当中坚的角色是理想的逻辑。判断是房地产进入全面去库存阶段,这个过程持续多久,目前尚不好判断。可以判断的是,全面放开限购是政府将解决问题的力量交给市场的常规操作。

责编:杨喻程

校对:廖胜超

百万用户都在看

A股突发!知名大佬,被立案调查!

中东突发!以色列发动罕见空袭!

突发!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被查

稀土巨头,深夜突发!

A股四大突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