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之间,到底差了什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6喜欢:15

最近两年来,中国重工的走势一直弱于中国船舶,涨的时候远远落后,但是跌起来却不逞多让。以致于有很多投资者认为中国重工有隐藏的利空,否则如何解释这种走势呢?

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认为,中国重工的基本面相比中国船舶来说,比较差,当然了,这些人之所以会这样判断,是因为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重工的营收规模相比中国船舶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不过,中国重工之所以走势远远落后于中国船舶,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如此。

技术实力对比

要比较两个企业相差在哪里,首先要看技术实力。

从这点看,中国重工的技术实力可谓强于中国船舶。要知道,当年的瓦良格号航母是在哪里改装的——大船集团!

当年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是在哪里制造的——大船集团。

也就是说,单轮制造实力以及技术先进性来看,大船集团远远强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虽然,第二艘国产航母是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但是去看看网上的传言,未来的核动力航母是在哪里制造的,你们就可以知道单论技术实力的话,北船还是要强于南船的。

其实,这个从中国重工的官网介绍也可以看出来,战术性核潜艇也是其旗下子公司制造的。

单单这一项,就可以秒杀中国船舶的技术实力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企业要发展,需要看看在民用领域的技术实力。

当前,在民船领域价值量最高的无非就是VLCC油船、邮轮以及LNG船。

在大型油轮上,大船集团和江南造船厂都可以,而LNG船目前来看,沪东中华是国内最强的,其次则是大船集团和江南造船厂。

也即是说,目前来看,中国船舶能造的,中国重工也能造,那为什么两者的营收规模是差得那么多呢?

营收规模的差距,从何而来?

为什么两者的技术实力基本上不分伯仲,那为何中国船舶的营收规模会大于中国重工呢?

这个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就是武船集团的搬迁,导致了产能一时间跟不上。从中国重工的半年报就可以看出来,这次的搬迁基本上影响了最近一年时间内中国重工的营收规模,因此在时间上也符合为何中国重工这一年半时间以来收入突然间下滑。

而这个方面的原因,在三季度后已经不成为制约因素了。因为,从7月份以来,武船集团不仅在接单量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在完工量上也突飞猛进。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造船完工量上,大船集团从三季度就开始发力,连续上升。而在新接订单上,大船集团和青岛北船的接单量一直稳步上涨。

也许看了上面两张图,还不能明白中国重工在三季度的进步有多大。可以来看看2022年 上半年,中国重工旗下子公司的数据。

第二个原因则是中国重工的子公司大多数接的军工比较多,而2021年由于产品还没有立项的问题,导致了营收规模无法提升,这个可以参考在2020年以前,中国重工的营收规模一直是大于中国船舶的。

最根本的原因

其实上面的原因无非就是市场为了证明中国船舶比中国重工强的原因,但是这都不是根本原因。

中国重工之所以会比中国船舶弱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大股东是中船重工,如果还有人要反对的话,那可以去看看为何中船重工旗下的上市公司走势清一色的弱于中船工业的呢?

单单这点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吧,就算中国重工真的弱于中国船舶,让为何中船重工旗下的所有上市公司走势都远远弱于中船工业的呢?

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2-11-07 12:28

军工是收加工费,对营收没啥贡献,也不赚钱。最大的利空就是军工多、民船少!

2022-09-23 18:26

一句话总结,投资不过山海关

2022-09-22 11:31

南北车合没了一个车,南北船嘛也回没有一个重工

2023-01-14 08:20

两边都下注,南北船肯定合并啊。船舶、重工、亚星锚链这三只都有戏

2022-10-11 10:44

太原重工就是前例

2022-10-07 00:46

被吸收的细腿重工现在这价位合适吗

2022-09-21 10:07

重工应该主要是军工单,没啥利润

2022-09-21 09:25

原来如此

2022-09-21 09:08

指出一点不对,2020后船舶远超重工的营收是因为增发收购几个船厂

2022-09-21 08:55

重工偏军工,全产业链。
船舶只是造船,商业订单多,民船技术比重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