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5
回复@朝天门投手: 转//@朝天门投手:回复@大徐子:我看今天讨论还蛮多的,提到了不少有意思的话题(终局、CDMO等等),也来凑凑热闹简单聊聊,个人认为博瑞是整个A股医药行业中最值得投资的标的(可能没有之一,而且是可以长期持股的):
1. 从不少人最关注的业绩来看,公司过往已经证明了自己,业绩一直很硬,去年四季度有些影响,但未来几年净利润增长总体预期都还是在40%以上(当然似乎券商总爱用已知的结果数值上下浮动几个百分点去拍一个所谓的预测,然后不停的微调)。至于说集采压制公司业绩,是无稽之谈,如果仔细分析过博瑞pipeline每个产品的竞争格局,以及公司目前的收入结构(海外、国内,API、制剂),相信不会有什么疑问,且集采本身也是很复杂的,每个公司都得拆开看(集采的赢家也不乏少数),集采对博瑞,我始终认为是“光脚的打穿鞋的”。
2. 至于说API,国内有几家公司的API产品是能做到全球垄断/寡头垄断,且分享下游制剂收入的?另外,数十亿至百亿+级的吸入制剂领域,国内乃至全球除原研几大家内供外,真正有能力能做到全球化商业供应API的公司有几家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查查(两只手不到),更遑论MDI、DPI、NEBULIZER、NASAL SPRAY全品系布局了。而博瑞+博诺的“API-制剂一体化”且是深度的股权合作在这一领域的布局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目前布局的产品会在未来几年陆续出来,是业绩增长的一个很大引擎。至于有人常说的公司吸入制剂布局晚,如果对吸入制剂领域有所了解再详细看看博瑞的产品布局也是耐人寻味的:(1)舒利迭:国内无仿制药竞品上市,且干粉作为四大剂型里最难的,对资金投入的要求也是巨大的(上市公司较创业公司的门槛),其目前国内竞争格局也是好于其他三大剂型的(也可以去查下国内其他在做干粉的几家情况如何,国内不少优秀的同行研发了很多年都还未获批,技术(药械)+资金壁垒太高);(2)拉尼米韦干粉:小而美产品(博瑞选品的贯常风格),无竞品;(3)布地奈德:国内最大单品,集采品种(集采前原研AZ一家独大,国内市场>100亿),国产获批>5家(集采后国产产品将占据市场)。此外,就呼吸领域,公司还有在合作的器械、新药(仿制药“API-制剂一体化+械”+新药组合,当然新药是后话了)。
3. 从呼吸领域的布局大体也能看出博瑞布局的思路和雄心——绝非是许多外行所谓的蹭热点、乱布局,而是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工艺等等)和对产业的深入理解后的布局:(1)偶联药物(自研PDC+对外合作ADC(产品+股权),工艺优势);(2)战略入股辉诺医药(基金+直投(三家股比加起来似乎是第一大股东),扩大、做深优势抗感染领域产品线——辉诺核心产品HCMV、HSV,印象中之前动脉网有篇报导,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3)秋水仙碱痛风贴(高端制剂)……(一直想找个机会写些博瑞的创新布局,似乎总是忘了)。甚至从产品布局我们是否也能延伸思考下博瑞为何是在印尼设个厂?打量下博瑞的战略格局和眼光?相信会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
4. 所以我认为谈终局,一定是建立在对公司的现状和战略规划、产品布局有深入分析后的,而不是我们简单的去YY,外行指导内行,拿集采和股价、市值和PE来拍,我一直认为袁博的战略眼光是远超国内绝大多数pharma和tech公司创始人的,而这种无形资产、硬实力似乎我们总归是建立不了所谓的估值模型?(如果非得以API厂(现在能好点到仿制药厂了)去贴博瑞,那今年动态的30X已经差不多能合理反映估值了,哈哈)。言归正传,沿着公司在呼吸、偶联药物等领域的布局(充分撬动外部可利用资源——产品、股权合作,基金杠杆),我们是否可以先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再来谈终局?仿创和纯原创(当然国内绝大多数原创也只是仿制换了一层外衣,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直是药企发展的两种思路,殊途同归,药企的核心还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在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原创的biotech公司就是比仿创的公司好——在研产品都是better或best、都能上市(且是全球上市),上市后都是Blockbuster,一味的吹泡泡?而在市场下跌,市值腰斩的时候,我们原先的逻辑都不成立了(而这其中也不过一年不到)——断言产品批不了、商业化遥遥无期,又发现是不是仿创的公司似乎有收入、利润,安全垫更足?最近看到港股几家优质的创新药公司的跌幅,实在有点感慨,去伪存真,核心还是买到那些能真正一股不卖的公司,最近传奇产品的获批也该让我们多一些信心,而信达作为国内的先行者也同样是值得尊重的,题外话了)。说回到仿创公司,同样诞生了像武田、恒瑞、豪森等等优秀的公司,模式本身并无优劣,还是该多回归点本真。而分析一家公司选择的模式应该跟他的基因(尤其创始人和核心人员过往的经历)和走过的路相结合的,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博瑞会选择仿创的思路?博瑞是不是有创新、能创新?袁博选择仿创的思路我认为是极其正确的,我们也看到一张清晰的蓝图在慢慢展开了,且博瑞一直是一家埋头做事的公司,过往说过的话也都能兑现(这点很重要)。飘总带领恒瑞走过的路也印证了仿创公司是可以在国内取得成功的(当然,恒瑞更多的是基于其在销售能力上优势的fast-follow能力),但是否所有产品都是自研更好也是值得探讨的——而这,正是我认为袁博高明之处的一个小小的例证吧——我们又该怎么给袁博的战略眼光估值呢?
5. 评论里还有一个“似乎”很有意思的探讨——为什么公司不去做CDMO?我记得某次券商去公司调研也问到了,哈哈,说实话,我觉得挺可笑的。不过既然聊了这么多,也就再废话几句吧。我认为,分析国内CXO行业,首先我们得看清楚CXO的生意模式和竞争格局、全球药物研发和治疗方式的趋势以及国内龙头在做什么:(1)CXO的生意模式,评论里有一位朋友讲的很有意思了,说白了,这行的壁垒没那么高,是个人力、资产密集的行业,其繁荣是制药行业发展的原因,目前行业增速快,很大程度上源于CXO资源的紧张,甚至说很多重复的CXO资源的浪费(国内药厂研发靶点同质化和扎堆严重),而似乎在未来,在资本市场倒逼的前提下,这个逻辑会有一定的挑战?而且我认为CXO行业的国内格局已经比较明显了,未来毛利率下行也是可见的。博瑞有生产和工艺的优势为什么不去做CDMO?我自己的产能都不够用还去做CDMO?拿高毛利去换低毛利?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去看看哪些传统药厂跑去做CDMO了,再看看他们的主业情况。(2)趋势:小分子——大分子——GCT,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下我们该投什么样的CXO公司?什么样的CXO公司代表了未来?这也是博腾等等为什么要布局后两者的原因。为什么药明生物、金斯瑞等代表了CXO的未来。不少主流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在几年前就不投小分子CXO了。(3)国内CXO龙头都在做什么:部分布局上面已经说了,感兴趣的也可以在看看药明最近在后两个领域的布局。另外,药明、康龙、泰格、模式动物的百奥赛图,都在往药端延伸(自研、股权投资、基金……)。至于为什么国内二级投资机构扎堆CXO,我认为也很简单——A股可投的医药行业公司就不多,能容纳下大资金的也不多,而且过往的趋势反应在现阶段的报表确实是在兑现业绩。另外,大家也不要高估了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和认知。在最后面附几张表来结束这个话题的讨论吧,里面的数据应该也能说明不少了。
6. 过节时读了读投资最重要的事,里面的观点也可以拿来应个景,我们似乎应该多一些第二层次的思考,而不总是人云亦云。目前股价的走势,更多的是一级减持以及情绪等非业务原因所引致的,难道每次下跌不都是加仓的机会?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机会中获利?如果要说我眼中的终局——科创小恒瑞,远看是武田。
$博瑞医药(SH688166)$
查看图片
引用:
2022-03-05 14:59
朋友半个月以前推荐了博瑞医药,这段时间本想复盘牛市,但看了博瑞医药后,那颗骚动的心又起了涟漪。
无论是地铁上,还是工作之余,都在看博瑞医药,希望尽早弄懂它。
大部分医药股都经历了大熊市,很多从高点掉了50%以上,医药跌幅跌幅已超过2018年,估值也比较合理了。
大家对博瑞医...

全部讨论

2022-03-14 21:39

加仓?

2022-03-07 18:40

小青蛙还有融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