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的秘诀:全面复盘中国今年的宏观政策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转眼已是国庆假期。今年的魔幻、艰难与特殊已经无需多言。时至今日,危局仍在继续,接下来的三个月,这个世界会好一点吗?谁也无法预料。值此假期,JIC投资观察推出“中国观察”系列,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最受关注的几个话题,希望我们未来的道路可以走得更加坚定。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高彦如(中国建投研究院)

本文4295字,阅读时间预计11分钟

01

中国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央行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今年以来中国的逆周期金融调控既保持了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的基本平稳,同时也为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灵活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稳定了市场预期。

这些操作始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既未放松,也未收紧,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约1.5-2%,也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今年6月发布的1年期、5年期以上 LPR分别为3.85%和4.65%,分别较3月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在LPR下行引导下,贷款利率明显降低,且降幅大于 LPR降幅。

去年8月份,央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公告。截至6月末,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进度已达55%。其中,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为76%。转换过程中,贷款利率有所下降,可直接减少企业利息支出。

从下一个重定价周期开始,企业还可享受LPR下降带来的政策红利,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将更加明显。市场化的LPR更好反映了市场供求变化,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明显提升。同时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实现精准滴灌

货币政策除了发挥总量政策功能,也有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功能。我国央行长期以来就有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成功实践。

今年以来,我国央行加大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为应对疫情冲击,先后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目前已基本执行完毕)和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并且,创新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预计可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贷款本金约3.7 万亿元;二是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 4000 亿元再贷款资金,预计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因此,今年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了“量增、价降、面扩”。

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

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8606元,最低为7.1316元,117个交易日中60个交易日升值、57 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65%(456 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76%(530 点)。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浮动。

自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以来,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全球70多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

同时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截止到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增长到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7%。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未来人民币能够承载更大的国际责任。

02

中国的财政政策

为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求,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发出一个“信号”,做好四个“对冲”

一个“信号”是适当提高赤字率,明确发出积极信号。将财政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达到3.76万亿元,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

第一个“对冲”是,适度加大政府债券发行力度,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6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第二个“对冲”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在去年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的基础上,又出台实施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和复工复产的税费政策并延长执行期限,延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延长阶段性减免社保缴费政策。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第三个“对冲”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基层“三保”压力。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难地区正常运转。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加快直达资金预算下达。6月底前已将具备条件的直达资金全部下达地方。

第四个“对冲”是,加强预算平衡,对冲疫情减收影响。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和重点领域支出。加强预算平衡和政府债务管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财政运行经受疫情等因素冲击

逐步回稳向好

收入方面,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76亿元,同比下降10.8%。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下降较多。随着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成效继续显现,从4月起,收入累计降幅逐月收窄,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增幅由负转正,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地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非税收入增长,涉企收费继续下降。

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11亿元,下降5.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344亿元,下降3.2%;地方财政支出100067亿元,下降6.2%。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上半年实际减税降费超1.5万

财政部积极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上半年实际减税降费超1.5万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2019年已出台政策在2020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6104亿元。

同时,还针对疫情将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这些都为对冲疫情影响,对纾解企业困难、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快

为支持抗击疫情,财政部发行使用抗疫特别国债,发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管理办法》,截至7月31日,抗疫特别国债累计发行10000亿元。同时,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截至7月31日,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发行226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60.4%。

2020年上半年,财政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国债管理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优化国债期限结构,新增2年期国债为关键期限品种,同时适当增加1年、2年、5年期国债发行额,降低国债筹资成本;完善国债续发行机制,增加续发行次数,扩大单只国债规模,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和兑付管理效率;完善国债做市支持机制,将国债做市支持操作由单方向、单券种改为双方向、多券种,推动国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提升。

出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措施

围绕减轻患者救治费用负担、提高疫情防治人员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等,我国财政部出台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并向湖北省等重点地区倾斜,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03

下一阶段主要政策趋势

货币政策奠定充足而不泛滥的资金环境

接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央行将采取有效措施,让资金平稳有序地投向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通过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体系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

房地产政策影响房地产信托

利好证券市场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明确了收紧地产开发商融资的“三条红线”,管控房企有息债务增长、债券发行、信托融资等活动。

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30强房企中有9家房企触及了三条红线,例如恒大融创、绿地这3家排名前十的房企的有息负债都不能再增长了;5家触及两条红线,11家触及一条红线。

而2019年30强房企中,多数房企有息负债的增速超过了15%,这意味着新政一旦全面实施,多数房企融资端将面临较大的融资收缩压力。

同时。8月20日,最高法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调整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决定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取代原《规定》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

当前LPR的4倍,也就是15.4%,可以说是大幅调降了利率上限。有很多房企,目前的民间借贷利率在18-24%之间。配合着“三条红线”来看,相当于断了很多原本还可以依靠民间借贷来维持现金流的地产公司的民间融资渠道。

因此,房地产企业可能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房地产信托也可受到影响,而资金大概率将流向我国大力发展的资本市场。

对外开放政策加剧金融机构竞争

今年以来,外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在我国发展迅猛。摩根大通期货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美国运通在华合资子公司Express Technology成为首家在中国大陆清算人民币交易的持牌外国公司。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双双获得在华证券业务的多数控制权。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核准,成为首家获此执照的美国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贝莱德获准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先锋集团决定将其亚洲总部迁至上海。

中国金融开放政策正逐步落地开花,这同样也显示着全球投资者非常看好中国金融市场,对中国打造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超大规模金融市场充满信心。

这对我国金融企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我国金融企业必须加强专业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通过国际竞争者的引入,我国金融企业也将逐步聚焦创新,聚焦品质和价值,聚焦理性、专业化、精敏化、智能化和核心能力拓展,同时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加速,迎来新时代。

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券商、基金公司转型发展

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加速接轨、国内资本市场多维度结构变革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与赋能型发展、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沿信息技术的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四大因素,将推进资本市场服务不断转型,推动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服务功能以及整个产业的不断重塑。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科技全面赋能金融机构服务转型升级的基础,助力金融机构从传统的粗放化、碎片化、自我中心的金融业务经营管理向集成化、精敏化、赋能性、以成就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转型。

十月将至,今年的世界经济还有救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