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是双向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45喜欢:74

2020年当我们选择空仓、不碰“茅宁”时,我们深信这类资产会从高位下跌60—70%。因为我们亲历过当年的“蓝筹泡沫”和之后的“创业板泡沫”,知道泡沫崩盘后是怎样的。但2021年初我们布局低估红利时,的确没有那么大的自信。当时说中石油能涨几倍,有点痴人说梦、贻笑大方。

我们只是依据逻辑行事,我当时有个朴素想法:价值规律应该是双向的!既然泡沫会崩盘,那么严重低估也应暴涨!时至今日,这个想法已被验证,并且过程仍在继续。可以说,这对我们的投资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便知晓泡沫,也很难利用泡沫赚钱,做多不可行、做空也很难。关于泡沫的认知和应对,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几篇文章《泡沫中的选择》、《关于“泡沫”的若干误解》。但如果确认“价值是双向的”,就可以创造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式,我们只需研究、确认、买入并等待。

到了今天,很多人依然将此类资产的上涨视为主题、国家队或者避险等因素推动,枉顾背后最大的价值规律。很多人对投资的理解仅限于损益表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倘若该数值低于20%就自动剔除。所以,他们很难理解为何这类资产在过去三年增速不高、甚至景气指标不好的情况下股价大涨?

事实上,这类股票的大涨符合基本的价值规律。格林沃尔德的《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的头号投资法则》将价值分为三个层次:即便没有壁垒、无法达到社会平均收益率的资产都有清算价值,而一旦达到社会平均收益率就具备了重置价值,至于特许经营权和成长溢价是后面的事了。这就是过去三年这类资产上涨的根本原因!回到2021年年初,很多传统行业的估值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即便清算都很有价值。更何况很多资产只是处在周期的下风期,并非永久性丧失竞争优势。所以,投资不是单纯看g或者景气指标,而是要“称重”、计算其内涵价值。当然,只要你不带偏见,计算不会那么复杂、很多时候《价值目测即可》。

所以,我一直说:从2021年至今是价值投资的胜利,非但高估的茅宁下跌、低估的红利蓝筹也上涨,价值规律是双向的!关于此点,详见之前35分钟的视频《过去两年半,A股怎么啦?》。2005年之前,A股是蛮荒时代;2005年至2015年A股炒新、炒小、炒烂,崇尚壳价值、小市值是最好的盈利因子;从2016年开始,好公司开始体现出优势,投资者真正重视上市公司的质量,但这仅仅是“价值投资”的一个方面;过去三年,估值因子变得重要。相信经过这一轮的洗礼,中国的“价值投资”才真正成熟。

其实价值规律只是回归定律在投资领域的一种体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本是世间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是这样,宇宙将不复存在。当然,回归成立的前提是永续,只有永续的东西才会呈现周期波动,才会涨多了跌、跌多了涨。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这一轮没学到什么》,实际上还是有很大收获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从“行”的角度确认了“知”:我之前的知和行是“泡沫会崩盘,不能碰泡沫”,然后从逻辑上能理解“价值是双向的,低估应该也会涨”,这波从行为和净值的角度体现了这种认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投资之道真是积铢累寸、孜孜以求!

精彩讨论

幸运Huang05-19 11:00

万物皆周期,低估的一定会涨,高估的一定会跌。大资金短期可以兴风作浪为所欲为,公司长期价值却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称重机一定会起作用,钟摆也最终会摆回来

大自然05-19 10:04

写得真好,然后看了一下业绩表现,唉

就买基05-19 21:13

7年年化5%
也来介绍经验
真是疯了

何必想那么远05-19 10:50

说点不一样的,如果只是选择在某种资产周期底部的时候布局,然后做好熬上5年甚至10年的准备,那确实胜率很高,几乎很难亏损,而且周期的风确实早晚会吹过来,但是如果这样操作的话,大家为啥要把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呢?自己难道不可以这样操作吗?这几乎就是傻瓜式操作。我们之所以会去花很多时间研究企业,本质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希望尽可能买到拐点即将到来的行业。如果一家机构之前水平一般,突然市场风格跟他们契合了,他们的判断终于对了,这个时候他们天天出书各种宣传理念,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应该稍微警惕一些,因为这也许只是周期的风正好吹过来了。
市场吹什么风,什么风格的机构就容易出圈。
我觉得如果一家机构现在默默地开始抄底新能源然后放上3年收益不会差,到时候也可以出来出书普及理念,大肆宣传自己判断多正确。只是这种真的有意义吗?$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Chamberking05-19 10:45

写的都挺不错,我以为21年初到现在有几倍的收益,结果一看业绩连红利指数都不如

全部讨论

05-19 11:00

万物皆周期,低估的一定会涨,高估的一定会跌。大资金短期可以兴风作浪为所欲为,公司长期价值却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称重机一定会起作用,钟摆也最终会摆回来

写得真好,然后看了一下业绩表现,唉

说点不一样的,如果只是选择在某种资产周期底部的时候布局,然后做好熬上5年甚至10年的准备,那确实胜率很高,几乎很难亏损,而且周期的风确实早晚会吹过来,但是如果这样操作的话,大家为啥要把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呢?自己难道不可以这样操作吗?这几乎就是傻瓜式操作。我们之所以会去花很多时间研究企业,本质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希望尽可能买到拐点即将到来的行业。如果一家机构之前水平一般,突然市场风格跟他们契合了,他们的判断终于对了,这个时候他们天天出书各种宣传理念,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应该稍微警惕一些,因为这也许只是周期的风正好吹过来了。
市场吹什么风,什么风格的机构就容易出圈。
我觉得如果一家机构现在默默地开始抄底新能源然后放上3年收益不会差,到时候也可以出来出书普及理念,大肆宣传自己判断多正确。只是这种真的有意义吗?$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05-19 21:13

7年年化5%
也来介绍经验
真是疯了

05-19 10:59

为何银行股被严重低估十几年不见价值回归?

05-19 10:45

写的都挺不错,我以为21年初到现在有几倍的收益,结果一看业绩连红利指数都不如

05-19 21:01

都是轮回
今年的主线是以科技创新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还是科技类,但是有所分化,也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名词,总体分为以下方向
但是顺周期方向也很重要,今年降息预期+避险,两者互为跷跷板
低空经济是绝对主线,万亿市场,从0到1,对标去年的CPO,第二波刚开始
传媒游戏类(数据要素 Sora 短剧 kimi)
通信类(5.5G CPO 量子通信)
计算机类(多模态 算力 鸿蒙)
消费电子类(AR/VR/MR 存储芯片 PCB HBM AIPC/手机)
汽车类(无人驾驶 飞行汽车 固态电池 轮胎)
设备更新类(工程机械 新型工业化 氢能源 高端制造)
军工类(低空经济 无人机 军工信息化)
医药类(合成生物)
顺周期类(有色 化工 电力 交通 家电 环保)
国改类(高股息)
国改+以上9大板块是加分项,算是暗线

05-19 09:58

这些资产上涨的归因体现了投资人的真正水平。

整体框架是对的,不过这一轮我学到了更多,核心是还掌握了如何对这类低估资产低估程度进行量化的体系,下一轮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05-19 14:02

现在是不是又到了双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