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我国主要跨境支付方式梳理及问题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7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

2024年第4期

王 剑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林靖澄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的支付产业非常发达,近几年已然形成多种支付方式共存的局面,有效满足了居民的支付需求。移动支付的快速崛起让我国快速迈过“卡片时代”,进入“非现金时代”。然而,与现金时代不同,在如今的电子支付时代,由于各国支付行业发展水平不一、各国居民的支付习惯差异等原因,导致非境内居民跨境流动时面临着支付工具切换问题,传统的旅行支票、银行卡、现钞等支付工具在境内市场存在支付困难的情况,例如刷卡场景稀缺、现金找零受阻等。随着入境旅游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如何便利外籍来华人员在华的支付活动成为重要课题,这也是提升我国支付结算体系话语权的重要环节。

01

我国目前主要的出入境支付方式

1. 海外入境支付方式

传统支付方面,海外支付以现金或刷卡的方式为主,外籍来华人员入境通常会延续其传统支付习惯,使用外卡在我国的POS上进行刷卡支付,其原理在于卡组织代理清算机制。

卡组织(如Visa、万事达卡、中国银联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业务网络和清算系统,制定了国际通用的支付标准和协议,包括交易处理、安全认证等方面,使得不同国家的POS能够兼容处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信用卡交易。卡组织代理清算允许国外发卡银行与我国的收单银行进行跨境交易结算。当外卡在我国POS上刷卡消费时,POS会读取外卡信息,并通过网络连接至卡组织系统。卡组织会将交易数据传递给持卡人所属的发卡银行进行授权和验证,一旦交易获得授权,卡组织将代表发卡银行向商家的收单银行发送支付指令进行结算。交易中涉及的跨境交易费用和货币转换通常由卡组织和相关金融机构完成,并在交易结算时进行处理。卡组织代理清算机制的存在,使得外卡持卡人可以在多国POS上使用他们的卡片,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便利。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移动支付的覆盖率持续提高。在商业支付模式的更迭中,此前支持外卡的商户及新商户更愿意选择移动支付方式。其原因在于,若一个商圈每日接待外籍人士数量不多,商户并没有动力保留原先的支付方式,这也导致POS的存量下滑,外籍来华人员入境后,找到能够接受现金和刷卡支付的商户变得更加不易,愈发希望享受到先进支付方式带来的便利。

为解决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需求,我国支付产业链的外卡支付业务急需转变。首先涉及的便是移动支付市场最大的两个数字钱包——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外卡最初并不能绑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一方面是由于外卡收单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则为技术原因。从技术限制来看,绑定外卡涉及跨境支付、外汇兑换等复杂技术问题,且外卡支付协议与我国的移动支付标准许多环节并不匹配,可能导致技术集成方面的复杂性,外卡难以直接绑定。支付平台需进行系统升级和优化,从卡片、设备、安全等基础技术上确保支付的互联互通,以适应国际卡片的不同特性和要求。从安全性和合规性来看,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合规要求,以及金融结算的风险,外卡支付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来确保安全合规。

不过,在中国银联、财付通、支付宝等各方努力下,近两年入境移动支付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各方为了给外籍来华人员提供更便利的支付解决方案,不仅推出多项扫码支付方案,还实现了条码的互认互扫,推动多场景支付互联互通。2023年7月,财付通和支付宝技术上允许外籍来华人员绑定传统银行卡进行支付,在境内享受购物、打车、地铁等各种便捷服务。中国银联作为全球三大卡组织之一,面向境外银行和支付企业推出了境外合作钱包。外籍来华人员可通过境外钱包绑定银联卡,在银联全球网络内均可扫码支付。同时,各方也从服务差异、技术更新等方面对市场份额进行“争夺”,并积极对接跨境电商平台,增加支付场景。例如,支付宝更强调生活服务和社交功能;微信支付与社交媒体紧密结合;中国银联则更加关注传统银行渠道,未持有银联卡的外籍来华人员可凭借有关证件,在云闪付App领取中国银联的旅行通卡,对通卡进行充值后便可在银联受理网络内享受扫码支付服务。

2. 国人出境支付方式

国人在境外支付相对便利,其支付方式主要与当地的支付基础设施和支付习惯挂钩,而银行卡、数字钱包、现金等三大支付方式能够满足我国游客的绝大部分支付需求。

银行卡作为传统的支付方式,在全球具有较高的覆盖度,国内主要银行所发行的Visa、万事达卡、银联等品牌的银行卡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持卡人可以在海外的大多数商户和ATM上使用。

在财付通、支付宝加入海外市场竞争前,中国银联占据跨境支付市场份额的多数。而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数字钱包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人出境支付的新选择,基本覆盖出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为此,中国银联着重强调跨境布局,与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机构开展合作,推出更新的二维码支付业务。

早在十余年前,支付宝便获得了跨境在线支付的资格,中国银联、财付通等多家机构也布局海外市场,在热门出境旅游目的地接入线下门店,涵盖餐饮、交通等多类生活场景。截至2024年1月,中国银联已在日韩等17个亚洲国家与地区的85款App中开通了银联支付功能。在跨境支付的链条中,平台是关键节点,若我国的平台产品能够更好输出,第三方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将拥有更多的支付机会,比如支付宝在海外推出的“Alipay+”产品。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不同平台未能实现互通为支付带来了困扰,商家和消费者无法选择确定的渠道进行支付和收款。而“Alipay+”则试图效仿卡组织,通过建立连接各国钱包的桥梁实现互联互通,让各国民众能通过更便捷的途径进行付款和收款。

02

目前跨境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跨境支付涉及的参与方及规则较多

在现代账户支付体系下通行“结算-清算”的二级支付系统。银行、商户(卖方)和消费者(买方)间构成结算关系,而银行与银行间构成清算关系。结算为前台,指购买方和销售方之间发生的资金清偿,即在交易完成时,买家向卖家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款项。资金清算为后台,指交易各方的开户银行间进行资金清算,结清因跨行交易产生的债权债务的背后过程。在此过程中,若两家银行分布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将涉及跨境清算问题。

清算结算涉及的参与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交易对手行及其客户、国际清算银行、中介银行、支付系统提供商及相关监管机构。我国发达的电子支付行业也增加了支付公司提供的钱包、卡包和商务服务等参与方。由于跨境支付的参与方过多,银行往往缺少与交易对手间的直接关系。要满足国际资金流动的需要,跨境支付结算通常通过各国代理银行的全球网络进行。这种代理银行体系存在流程重复的现象,跨境结算的效率低、成本高、透明度低,带来了相关资金风险。同时,跨境支付所涉及中介机构间的时区并不一致,工作时间差异引发了“时间沟壑”问题。

卡组织作为制定跨境支付交易规则的主体,规定了各参与方在清算结算中的权利和责任,包括交易处理、资金清算、支付安全标准、争议解决途径等内容,旨在确保跨境支付的安全、高效和透明。但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规则的制定复杂多样,并未达成一致标准。美国通过《联邦储备法》等对系统运行、结算等方面做出规定;欧元区通过《跨境支付条例》等对跨境支付系统的运行和监管做出规定;我国则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形成了相关法律基础。

目前,主要的国际货币发行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其跨境清算结算系统,如跨境清算美元的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跨境清算英镑的伦敦自动清算支付系统(CHAPS)等。各国跨境清算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清算模式有所不同:一方面,清算的层级结构分为整合模式和两分模式。整合模式指国家银行间系统同时负责跨境与境内清算,两分模式则是由不同的系统负责跨境清算与境内清算。另一方面,清算模式也可分为全额实时清算(RTGS)、实时净额清算系统(RTNS)等多种模式。我国人民币的跨境清算则主要通过CIPS系统清算模式、代理行模式和清算行模式进行。人民币跨境清算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国际支付清算业务以跨境支付业务为主,清算体系和清算模式并未与海外达成一致。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跨境支付规则上的差异,是居民出入境支付面临的一大挑战。当交易发生违约和争议时,涉及资金归属、交易合法性问题,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规要求、配套法律框架有所区别,支付通道和通信协议也不同,不能在国内体系中直接支付结算,增加了查询、追款、仲裁等流程的实施难度。当拒付发生时,不同的卡种也规定了不同的拒付率计算方式、阈值和罚则。

2. 绑卡支付的相关问题

一是支付成本高昂。外籍来华人员在华支付时,国际信用卡组织规定每笔交易需按交易金额3%的比例收取交易费用。绑卡至微信支付、支付宝平台进行支付时,若单笔交易超过200元人民币,客户还需支付外卡的交易手续费。同时,使用外卡进行支付时通常以外币进行结算,需要利用跨境支付通道进行交易,涉及外汇转换、跨境网络连接等事项,支付服务提供商和银行需要承担额外的费用,而这些成本的一部分会传递至持卡人,导致用户支付成本增加。

二是支付习惯差异。我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在世界遥遥领先,涵盖了几乎全部生活场景,但外籍来华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支付工具往往是Visa、万事达卡等实体卡。尽管我国主流扫码支付钱包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已开放绑定主流境外卡的权限,相当一部分外籍来华人员仍愿意沿袭使用实体卡的支付习惯,并不喜欢绑卡至App进行扫码支付。

三是绑卡认证流程繁琐。外卡绑定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App等主要平台的流程通常需要选择添加银行卡或信用卡,随后输入卡号、有效期和安全码等信息。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有更多涉及跨境支付、特殊安全验证、实名验证的繁琐步骤,对外籍来华人员来说很难完成。为解决类似流程繁琐问题,国内主流支付平台正开发免去身份验证的短期来华零钱服务。

四是支付额度限制。由于支付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籍来华人员使用支付软件进行支付时往往会被限额,一方面是发卡银行对持卡人设置的跨境支付额度限制,以保护持卡人的资金安全并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外籍来华人员将银行卡绑定在我国支付宝、微信、云闪付App等软件上进行移动支付时,出于保障外籍来华人员资金安全的考虑,其支付往往存在单笔交易限额,一般为1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为1万美元。受支付额度限制,付款失败的情况变多。

3. 进一步提升外籍来华人员在华支付的便利性

由于支付结算过程中涉及的参与方较多,相应的支付清算模式也存在不同,要梳理上述规则并达成一致也并不是短期工程,这为跨境支付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支付成本高昂、绑卡流程繁琐等原因也降低了外籍来华人员在我国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因此,需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尽快形成技术适配方案,加强国内支付系统与国际支付标准的兼容性,以较低成本让国内商户兼容传统卡基支付的同时,也让外籍来华人员尽快享受到移动支付的便利。

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在政策指导下,中国银联于2024年3月14日启动了优化支付服务项目“锦绣行动2024”,财付通和支付宝则简化了外卡绑卡身份验证流程,并提升了外卡支付额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需求。

03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

要解决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问题,需要使支付系统的参与方变得更少、规则更加清晰,也要让外籍来华人员绑卡支付的成本更低、流程更简、使用更易。因此,建立一个能使各国货币互联互通、直接交易的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从数字货币角度来看,相比于传统跨境支付方式,通过数字货币进行跨境支付具有更大优势。数字货币支付能实现即时结算,实时到账,不受工作时间限制,资金可以立即到达对手方,减少了支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延迟时间;数字货币交易往往不需要通过中间银行或支付处理机构,能直接和对手方进行交易,比传统的银行转账或国际汇款的交易成本更低;由于数字货币交易采用加密技术,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要求。与传统银行账户交易相比,数字货币交易更难以被篡改或操纵,因此降低了欺诈和非法活动的风险。我国已经拥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且mBridge项目也已经取得相关进展。mBridge是在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平台上开展的跨境支付结算试验平台,各国央行可以在该平台上发行、交换各自的数字货币。通过mBridge,各国央行能直接参与跨境支付,增强了跨境业务能力。

mBridge基于智能合约、区块链等技术,能突破传统跨境支付生态系统的许多技术瓶颈。一是减少跨境交易流程,提高支付效率。mBridge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结算网络,让各国交易方能直接进行点对点交易,建立央行与央行间更直接的关系,跨境交易的其余参与方则直接负责应用,减少了传统跨境支付中对中介代理的需求,大大减少了跨境交易的流程。同时,传统的单笔跨境支付交易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完成,而依靠mBridge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支付交易,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二是定制服务内容。mBridge可以利用智能合约,根据客户不同的偏好和资产状况提供定制化的支付解决方案,例如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制定合规性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合其业务需求的服务内容,对不同场景设置不同支付额度,在有效保护用户权益的前提下,满足其实际需求。三是实时监控支付额度,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mBridge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把所有的交易记录都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区块上,可以实时追踪和监控支付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资金安全,有利于实时监控风险。

未来,mBridge有希望覆盖全球更广的区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跨境支付,积极推动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便利外籍来华人员进行支付。

责任编辑:康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