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银行】2024年流动性展望:如何看降准空间和M2增速?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4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

分析师:王剑 S0980518070002

分析师:田维韦 S0980520030002

分析师:陈俊良 S0980519010001

报告发布日期:2024.01.15

1、核心观点

展望2024年,财政政策积极发力,信贷投放将更注重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实现M2增速和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助力经济稳步复苏以及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预计2024年M2增速为8.7%,其中广义财政净投放约8.1万亿元,银行向实体部门投放信贷约21.3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将接替地方政府成为加杠杆的主力;信贷方面,房地产新增信贷边际小幅改善,但仍将是信贷投放主要拖累项。预计2024年信贷投放将聚焦“五篇大文章”,呈现结构性宽松的格局。

基础货币方面,预计央行将降准两次,每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广义再贷款投放约2.01万亿元。但我们认为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而是为了补充超额准备金的缺口,以实现银行间流动性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水平。

2、分析框架

流动性分析主要包含两层含义:(1)广义流动性,主要是指相对于整体经济而言,货币总供给是偏多还是偏少,主要跟踪M2;(2)狭义流动性,主要指的是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是否充裕,主要跟踪超储率。即需要知道投放了多少基础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等。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取决于一般存款(M2-M0-非银存款+不计入M2的一般存款)和存款准备金率,因此我们流动性分析框架从M2预测开始。

3、预计2024年M2增速8.7%

M2是反映货币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M2增长必须能够满足经济增长、资产价格合理上涨以及货币深化等多种需求,即:

M2增速=名义GDP增速+名义资产因素+扰动项

现实中M2很难与经济增长完全匹配,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是保持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但是由于货币政策向经济传导效果会受实体部门信心、金融机构资金在实体部门和金融市场配置等因素影响,因此M2增速和经济增速在某些年份也会出现明显背离。

展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2024年随着实体部门信心的逐步恢复,以及政策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我们认为2024年政策会更注重M2的合理增长,实现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也就意味着后疫情时代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

根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宏观固收组在报告《国信证券-宏观专题:宏观经济专题:三大需求均回暖推动2024年中国名义GDP增速上升-20231123》的预测,2024年CPI增速约为1.3%,实际GDP增速约为5.2%,则对应的2024年名义GDP增速约为6.5%。考虑到M2和名义GDP增速不可能完全匹配,偏离度我们选取2013-2022年十年偏差均值约2.2%,得到2024年M2增速约为8.7%,对应新增M2为25.4万亿元,同比少增约4000亿元。

接下来我们根据M2派生途径来预测2024年银行需要投放多少贷款、财政需要投放多少资金才能实现上述M2和经济增速目标。M2派生途径主要包括:(1)实体部门净结汇;(2)财政净投放;(3)银行信用派生(发放贷款、购买企业债券以及购买资管产品),包括投向实体经济部门和非银金融部门;(4)其他途径,比如,非银金融部门购买国债、非银金融部门购买银行发行的债券均会回笼M2。其中,银行信用派生和财政净支出是主要渠道。分析预测时我们更关注资金流向实体部门的部分,因此信贷派生聚焦投向实体部门的贷款;同时,考虑到银行购买资管产品这部分资产透明度低,分析时我们将银行投向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银行资管产品部分合并到了“其他”项目。

4、预计广义财政净支出约8.1万亿元

预计2024年赤字规模约为5.1万亿元。我们预计2023年实际财政赤字率很可能保持在今年3.8%的高位,因为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信心仍处在缓慢复苏进程中,政府部门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因此财政政策仍需要积极发力。但目前地方政府加杠杆的空间有限,中央政府需要接替地方政府成为财政加杠杆的主体,以此来提振市场信心。根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宏观固收组对2023年和2024年名义GDP分别为5.7%和6.5%的预测,对应的2024年赤字规模约5.1万亿元。

预计政府性基金净支出约3.0万亿元。预计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仍受土地市场低迷拖累,考虑到地方债务风险仍存的情况,预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将有所收敛,因此我们预计2024年政府性基金净支出保持在约3.0万亿元的水平。

综上,从广义财政视角(公共财政和政府性基金合并计算)来看,2024年财政净支出合计约8.1万亿元。我们忽略政府调用其他预算、历史结余和预算稳定基金等部分,假设广义财政赤字完全由政府发行债券募集,同时假设发债主要由银行认购,则对应2024年新增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合计为8.1万亿,其中预计新增国债4.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约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约3.0万亿元。

5、预计新增信贷约21.3万亿元

预计新增信贷(投向实体部门)约21.3万亿元。我们忽略实体部门净结汇对M2的影响,那么财政净投放了8.1万亿元后,还需要靠银行通过投放信贷、自营购买企业债券和资管产品等行为派生M2约17.3万亿元。其中,预计银行自营购买企业债券到期回笼资金约1.0万亿元,与2022年和2023年基本保持一致。银行自营购买资管产品透明度低,我们假设2024年银行向非银机构投放信贷以及银行自营购买资管产品等因素回笼M2约3.0万亿元,与2023年基本保持一致。据此测算的2024年银行向实体投放信贷约21.3万亿元,同比少增约0.9万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9.0%,较2023年回落约1.4个百分点

信贷投向上,聚焦五篇大文章,房地产领域信贷需求偏弱仍是重要拖累项。2023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新增信贷基本零增量(按揭和开发贷合计)。展望2024年,由于人口结构增长放缓,以及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关键期等因素,房地产信贷需求下降是必然趋势。但考虑到房地产积极政策频发,防风险是底线,预计2024年房地产信贷能够实现一个低增长,对新增贷款贡献度预计在5.0%左右。因此,预计2024年信贷投放更注重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我们预计2024年信贷也将重点聚焦这些领域。

6、基础货币:预计降准0.5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主体是银行存放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外加流通中的现金和少许银行库存现金,以及支付公司集中交存央行的客户备付金。2023年11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36.32万亿元,其中存款准备金占61.7%。

我们接下来先通过对上述几个项目的预测,得到基础货币的增加量:

(1)M0:由于非现金支付越来越多,近年来“M0/M2”比值维持在约3.9%的低位。根据上文M2预测,对应的2024年末M0为12.39万亿元,同比新增1.05万亿元。

(2)银行库存现金:规模较小,假设占M2比值维持在0.2%的水平,对应的2024年库存现金为6354亿元,同比增加约509亿元。

(3)支付公司客户备付金:假设与M2的比值保持在约0.9%的水平,对应的2024年支付公司交存央行的客户备付金规模为2.86万亿元,同比增加2288亿元。

(4)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根据一般存款(M2-M0-非银存款)日均余额缴纳存款准备金。我们假设2024年不降准(测算的2023年9月末加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非银存款/M2”维持在约10.2%,对应的2024年法定存款准备金余额约为20.19万亿元,同比增加约1.61万亿元。超额存款准备金方面,2021年和2022年末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均维持在2.0%的水平,假设维持不变,对应的2024年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为5.46万亿元,同比增加4357亿元。

在上述假设下,可以算出2024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41.54亿元,同比增加约3.38万亿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基础货币的来源,主要包括外汇占款变化,财政存款变动以及央行的广义再贷款。我们已经假设外汇占款变动为0。“财政存款=广义财政收入+政府债券净融资-广义财政支出”,上文我们已经假设广义财政赤字全部由政府发行债券募集,因此国库余额也不变动。据此假设,我们认为新增的3.38万亿元基础货币均来自央行的广义再贷款投放。从过去十年来看,仅2016年高于此规模,可见这一投放压力较大。

因此,为缓解基础货币投放压力,我们认为2023年央行降准是大概率事件,预计累计降准两次,每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央行如果降准0.5个百分点,则对应的央行广义再贷款投放约2.01万亿元。但我们认为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而是为了补充超额准备金的缺口,以实现银行间流动性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水平。

7、投资建议

(略)

8、风险提示

若宏观经济大幅下行,可能从净息差、资产质量等多方面影响银行业。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行业小组设立并独立运营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国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公众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国信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国信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国信证券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国信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公众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国信证券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为国信证券所有。未经国信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国信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国信证券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全部讨论

01-16 22:09

分析来分析去,连一个投资建议也没有,说明底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