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5喜欢:9
$兴业银行(SH601166)$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有人认为,数据可以转化为信用,科技水平提高了,有了大数据,自然就可以解决产业认知问题了。
可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大数据要能够起作用,光有大量的数据和码农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底层能够连缀起数据的模型,这才是关键。而这个模型,业务人员也可以有一些积累,但往往是零散的、单变量、不连贯的。专业的、成体系的模型积累,可能还需要专业的研究工作。
研究人员与业务人员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他不会像业务人员一样,经常换岗甚至调换赛道,研究人员往往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一个领域的事情,积累的时间久了就成了认知足以超越常人的“专家”。
此外,现在很多所谓的科技手段解决信用问题,不少是依赖单变量,比如税收、水电费等,这些变量当你不注意它们时它们是真的,当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在实践中依靠它们时,假的就会越来越多,很容易被欺诈者突破。
有的时候,慢才是快,少才是精,晚才是准。世界变化复杂,是在外物的裹挟下被迫做追逐者,还是主动化繁为简做领跑者,是一种选择的智慧。
因此,在研究的开展过程中,面临急、多、重、难的研究任务,我认为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研究员时间,时间是研究员的朋友、更是丰富研究员核心领域认知的唯一“养料”。
研究员似乎能够看得更深,其最独特的一点,并非胜在智商,而是在于专注其所在的领域,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深耕到底。他们的晋升通常体现在研究职级上,而其岗位本身保持不变。
相比之下,业务人员的情况则不大相同,当业务人员表现出色时,他们往往会因此被提拔至其他岗位,很大可能不再从事原来的工作,这就使得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持续进行积累。
再看研究员,知识的积累几乎就与他们职业生涯的成长过程同步,时间是研究员的朋友,即使一开始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经过三到五年的专注研究,就可能比许多人更为专业,研究员与业务人员在“研究”方面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投入的时间。
我想起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兴业曾有一位应届毕业的年轻研究员,他提前三年发现了东部某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刚毕业,没有太多业务经验,但研究员的优势是,他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专注地去找很多资料,形象地说是把“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资料都梳理一遍。
业务人员事务很多,很难有大量时间系统地做这样的事情。当时,这家企业的信用评级属于民营企业中的最高评级,但他却觉得这家企业有些古怪:产品莫名卖得比别家贵。
一个新生显然也不会是财报专家,一时也看不出具体问题所在,于是将这个观察结果报告给了我,我建议他将这家企业列入关注名单,继续留意后续的信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挖掘到了蛛丝马迹。
由于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该企业在发债时公布了供应链上下游排名前十位企业的相关信息。然而,有家下游企业并没有将这家企业列为主要供应商,为了求证,他电话联系了那家下游企业,结果发现该企业与其“已披露”的下游企业并无业务往来,这暗示着该企业可能做了假账。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与证实,我们发现事实就是如此,最终我们兴业银行撤出了对这家企业的所有贷款。三年后,这家企业倒闭,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顶格处罚,多期债券违约,留下了上百亿的巨大漏洞。
这个案例证明了,尽管初出茅庐,但凭借对特定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年轻的研究员也能在“时间的洗礼”中有重大发现,用前瞻的研究帮助规避风险、挽回损失。
我想,这就是研究的价值,也是时间对研究员的馈赠。这些研究员能自信地做出准确判断,并非因为他们聪慧过人或是能力超群,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长时间地观察和研究,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形成对核心领域的清楚认知。"

全部讨论

02-27 23:10

鲁政委其实说到了投资的核心。
投资的核心,主要就是两点,
第一点是复利,第二点是专注。
这两点,其实也是一点,都是复利。
只有你足够专注,才能做到正确率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复利的效果。
~~~~
短时间专注很容易,专注个三五年也容易,但是专注几十年就很难很难了。
我以前在雪球上曾经写个一个帖子,说的是我表哥,他是做冷饮的,只是初中毕业,也不聪明,
但我表哥这人一根筋,做事情很专注,能专注很多年,
就算开始时什么也不懂,现在也是专家了。
如果是投资冷饮行业,他绝对比我懂得多得多。
专注才能产生复利,这可能才是投资行业最大的公开秘密了吧。

02-27 20:06

研究能力也是兴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兴业银行(SH601166)$

02-27 23:26

学习

转,不拘一格降人才